武汉敏声为5G手机装上国产“千里耳”
5G信号已经实现广泛覆盖,为什么部分国产手机只能搭载4G信号?
近几年,缺“芯”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终端厂商。
5G芯片的核心部件射频滤波器主管信号接收、发射等工作,是5G终端的“千里耳”,其性能高低决定着手机能否“听得到”“听得好”。
因材料、专利等多方面限制,目前,全球市场上95%的高端滤波器均出自欧美公司,国产替代突围艰难。
7月31日,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在京宣布,其与赛莱克斯北京合作的8英寸BAW滤波器(体声波滤波器)联合产线在业内率先实现量产,“卡脖子”难题有望迎刃而解。
14名专家联手,打破技术壁垒
30多年来,无线通信技术持续迭代,中低频率因开发较早,近年来赛道越发拥挤。向更高的频段要资源,成为各大厂商抢滩5G乃至6G市场的必行之路。
“频率越高,频段就越‘干净’。听得越准,数据传输速率也就越快。”武汉敏声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亮介绍,作为业内的高端产品,BAW滤波器(体声波滤波器)制造难度、生产成本较高,但因在高频段的优异表现,如今已快速走向主流市场。
然而,面对海外龙头二十余年的提前布局,BAW滤波器的国产化进程十分滞后。对国内的新生势力而言,不仅要绕开现有的技术“护城河”,还要摸着石头过河,应对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挑战。
2019年,看准国产化替代的前景,原本在武汉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孙成亮毅然投身产业蓝海,联合14名国际知名业内专家创立武汉敏声。
背靠强大的技术后援团,武汉敏声围绕核心技术快速突破,近年来以每年近百项专利的输出量,迅速构建起“千里耳”的IP壁垒。同时,跳出业内成熟架构,研发团队在XBAR、QCBAR等前沿路径上建树颇多,创新设计的高频大带宽技术极具优势。
针对“耳膜”上的关键材料——氮化铝薄膜,武汉敏声在2022年初便冲破了海外多年封锁,打通其全流程制备工艺;在“耳蜗”“耳神经”等结构器件的整合上,公司合作建立的生产线不到半年就完成了一系列专有工艺参数调试,以业内创纪录的速度实现通线和量产……
“目前在多个5G主流频段,我们的产品性能已做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且在部分指标上实现了对海外厂商的赶超。”孙成亮说。
募资8亿元,加速产品扩产升级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24年全球滤波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83.3亿美元。作为滤波器消费大国,我国的市场规模将在同年达到56.7亿美元。
“别看这块8英寸的‘玻璃片’不大,上面可有4万颗滤波器。”拿起刚刚下线的产品,孙成亮不无自豪。“作为目前国内首个大规模投产的高端滤波器产线,我们的年产量接近10亿颗,可满足1至2家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需求。”
他介绍,一台5G手机的滤波器数量几乎是4G手机的两倍,而且单价还有所增长。随着未来5G+、6G通信的发展,滤波器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据我们预测,单就手机市场而言,2026年国内需求量就将达到约300亿颗”。
为此,武汉敏声储备了一支完整的研发、工艺团队,人员来自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IME)、格罗方德等全球知名企业或科研院所,涵盖设计、材料、制程、封装、测试等各领域。
“在国产BAW滤波器领域严重缺乏具备丰富工艺制程经验人才的环境下,公司核心团队具有平均10年以上的8英寸氮化铝平台MEMS滤波器制造与设计经验,这是敏声深耕高端滤波器领域的一大底气。”
如今,包括位于武汉的公司总部在内,武汉敏声已在新加坡落户研发中心,在苏州纳米所布局产品中试线,在北京合作成立大规模制造中心,构建起一套从研发、量产到销售的完整体系。
充满想象力的市场空间和极具竞争力的技术积淀,引得慈星股份、长江创新等投资机构竞相入局,近年累计募资近8亿元,不断加速产品扩产、升级。
“为满足市场需求,我们计划利用现阶段融资,迅速再开辟一条生产线。”孙成亮说,公司将紧跟无线通信领域发展方向,引领下一代更高频段、更大带宽的高性能BAW滤波器的研发,放大“中国芯”在世界舞台的“声”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