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监利三年引回近300家服装企业 十万裁缝开启返乡创业新图景

2025-04-14 18:06湖北日报

浩宇产业园区鸟瞰图。

上信城产业园清扬服饰车间工人正在赶制订单。

暮色降临,监利市大大小小的服装工厂灯光次第亮起。车间里跃动的针脚,正以每秒30次的节奏,编织着“监利裁缝”返乡创业的新图景。

监利是湖北劳务输出大市,尤其是裁缝行业,一度有10余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服装生产。过去三年,该市以政策为经纬、以乡情为针线,织就了一张返乡创业网络,先后引回近300家服装企业。

这些企业带着广州、东莞、武汉的产业基因,在监利市福兴、上信城等六大产业园落脚,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市蝶变为返乡创业热土。

打工仔返乡当老板

车间宽敞明亮,3条流水线依次排开,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

4月9日,监利清扬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老板李维洲站在生产线旁,仔细检查着即将出厂的夹克衫。

李维洲今年37岁,已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21年。2004年,他前往武汉,在舅舅的服装厂里帮忙,从学习布料知识开始,到打版、裁剪、缝制……不仅熟悉服装加工的全流程,还掌握了丰富的工厂管理经验。不过,两个仍留守在监利的孩子,一直是他的情感羁绊。

2024年,恰逢监利市政府来到武汉召开返乡创业座谈会,真心诚意地邀请监利老乡回家创业,并详细介绍了监利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和各种支持政策。

“当时我就动心了。”李维洲说,监利服装产业配套不如武汉,但是熟练工人多,租金、水电等成本比武汉便宜,还能照顾家里。舅舅也很支持他的想法,表示可以分工协作,将武汉拿到的订单转到监利工厂生产。

当年7月,36岁的李维洲回到监利创办清扬服装。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以及舅舅的大力支持,工厂很快就热火朝天地运转了起来。“现在订单接不过来,准备再开3条生产线。”李维洲说。

在监利,像他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还有很多。监利市服装协会副会长张作文介绍,目前分布在监利各地的大小服装企业约有500家,其中约300家是近两年返乡创业的企业——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资源,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监利裁缝的未来。

打造“10分钟供应链”

“这几年,监利服装产业配套越来越完善了,帮企业降低了不少成本。”监利丽群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少成感慨地说。

今年46岁的郑少成,此前一直在广州一家服装公司务工。2023年8月,该公司在监利上信城服装产业园投资建厂,身为监利人的郑少成便回到家乡管理工厂。

“一开始,老板担心这里的配套跟不上。”郑少成说,服装加工生产线涉及的工序及辅料较多,需要上下游企业通力协作。以生产夹克衫为例,除了裁剪、缝制等主要工序外,开口袋、袖口拉橡筋、钉扣等工序,通常外包到相关企业,如此更高效,成本也更低。

“现在看来,这个顾虑是多余的。”郑少成说,目前园区已聚集近90家服装相关企业,除了成衣生产加工企业外,还有辅助线、裁床、专机、缩水、服装边角余料回收等产业配套企业,产业配套率达到85%。

“出我们厂大门,右拐走20米,有一家专机企业,再往前走10米,有一家缩水企业,楼上还有一家钉扣企业……”对于产业园内的配套企业,郑少成如数家珍,“10分钟内就能找到它们”。

更让郑少成欣喜的是,产业园还引进了服装业内的专业物流企业——云服供应链。该企业不仅能点对点对接监利与广州的服装产业园,还有着丰富的服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为监利的各大服装企业提供便利。

企业投资不仅是情怀,更是真金白银。既要让老乡回得来,更要让他们留得住、发展好。2023年,监利市出台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14条措施”,涵盖土地、金融、用工、物流等多个方面,为老乡返乡创业保驾护航。

经过多年发展,监利市已建成市服装产业园、新沟服装产业园、上信城服装产业园等多个服装产业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被评为“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在纺织服装行业,加工生产属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端,附加值不高;想要提升附加值,就要往上游的设计和品牌产业延伸。

对此,监利市浩宇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应平深有体会。

作为监利返乡创业的龙头企业,浩宇制衣不仅以年产600万件羽绒服的规模领跑行业,更以自主品牌“HY&CO”打破了监利服装企业“只会代工”的刻板印象。

“代工只能赚辛苦钱,品牌才是未来。”2008年,郭应平从东莞返乡创业,收购了监利龚场服装厂,并逐步将沿海地区的管理模式引入本地。经过多年发展,浩宇制衣已拥有40条羽绒服生产线、3000多名员工,年产值达20亿元。

近年来,浩宇制衣将重心转向自主品牌建设,成立三大研发中心,每年开发2000款羽绒服,获得专利200余项。其旗下品牌“HY&CO”以个性化设计和高品质面料迅速占领市场,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洲。

“我们不仅生产羽绒服,还生产‘会讲故事的衣服’。”郭应平介绍,浩宇制衣正在打造数字化云仓和直播基地,通过电商平台直接触达消费者。目前,公司自有直播间20个,线上分销商200余家,年销售额中自主品牌占比已超过30%。

浩宇的成功为监利裁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返乡企业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监利市也因势利导,推动服装产业园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例如,福兴服装产业园引入了“扫码出图”数字化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在线完成设计、生产、物流全流程监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4年,监利市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1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08亿元,同比增长6%;年服装产量345.79万件,相当于每天生产约9500件。从“输出裁缝”到“服装之乡”,从代工生产到自主品牌,监利裁缝正在用自己的针脚,“缝”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新路。

记者手记

打好“三张牌” 喜看“雁归来”

何辉

乡愁是产业回归的纽带。但是,对于经营主体而言,每一笔投资都是真金白银,返乡创业不仅关乎情怀,更需要能留得住、发展好的市场前景。

监利裁缝返乡创业的故事表明,产业转移背景下,只有打好“三张牌”,才能喜看“雁归来”,才能接住沿海产业转移的“泼天流量”,让“打工经济”蝶变为支柱产业。

重塑劳务品牌。监利市通过“品牌+产业”双轮驱动,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相对低廉的成本要素,将“监利裁缝”之前外出打工的劳务符号,转型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值得关注的是,监利并非简单复制沿海代工模式,而是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将设计、营销环节留在广州、武汉,生产环节下沉家乡,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效应。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思维,使监利吸引大量人才回流。

重构产业生态。在上信城服装产业园,10分钟产业配套圈正在改写传统生产逻辑。从专机到纽扣加工,从面料缩水到边角余料回收,85%的配套服务不出园区即可完成。这种产业集群化发展,使监利服装加工成本低于沿海发达城市。同时,引进服装业内的专业供应链服务公司,又拉近监利与广州等地的时空距离,满足服装业小批量订单、快速反应的柔性生产需求。

重新定义生产制造。面对纺织服装行业普遍存在的创新乏力问题,浩宇制衣等龙头企业以“数字裁缝”破局。它们通过建设数字化云仓、直播基地,使传统服装产业实现“线下工厂 + 线上平台”的融合发展,助力“监利制造”升级为“监利智造”。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1265  点赞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