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湖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索 引 号 | 757009218/2021-62451 | 发文日期 | 2017-01-31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
分 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十三五”时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湖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53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28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22.8%;工业增加值由445亿元增长到1297亿元,年均增速23.9%。其中,软件业务收入由168.5亿元增长到1015亿元,年均增速43.2%;增加值由74亿元增长到423亿元,年均增速41.7%。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2.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各地竞相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宜昌电子材料产业园、襄阳机电节能控制与电能优化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互补协同、差异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发展区。
3.骨干企业快速壮大
全省重点骨干企业在产业增长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明显。2000万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1114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企业5家,过50亿元企业5家,过10亿元企业49家,过亿元企业463家。武汉联想自投产以来快速发展,2015年产业规模已跃居本行业全省第一;武汉邮科院、长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烽火信息、天喻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软件百强企业;长飞、泰晶电子、湖北瀛通、武汉华工新高理被评为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
4.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和落地,谋划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第6代LTPS(低温多晶硅)TFT-LCD项目、投资120亿元的天马第6代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项目、投资50亿元的联想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时期,我省积极构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行业拥有各类创新平台60余家,其中国家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0余家。拥有邮科院、华中数控、华工科技、长飞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1%。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涌现了3D存储器技术、万瓦级光纤激光器、超速超大超长光传输等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深层次、素质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1.产业规模不大。与发达省市相比,产业规模差距依然很大。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2.产业结构不优。产业“低、小、散”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核心基础产业的比重较低。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配套有待进一步加强,产业协作和产业服务还不够完善。产品主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缺乏知名品牌。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较少。
3.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产业科研优势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缺乏具备国际视野、丰富行业经验和优秀管理业绩的一流复合型企业家,以及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一)信息产业日益成为重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其突出特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全面突破以及与其他产业领域的渗透融合。全球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信息经济为主要形态的经济发展新时期。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技术创新和跨界融合将引领产业加速变革。“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使得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融入产业跨界融合的商业模式新体系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
(二)信息产业是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电子信息产业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促进信息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全面发展信息经济,将成为我国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路径。
(三)我省信息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建成小康社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时期。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诸多优势,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一是政策环境优势。省委省政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作为工业强省、网络强省和智慧湖北建设的重要突破口、调结构转方式的着力点,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二是科研和人才优势。我省为科教大省,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人才资源丰富,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三是良好的产业基础。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形成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既存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市场竞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重大挑战和压力。必须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引领新兴经济增长,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作用,使产业迸发新活力,成为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领头羊”。
三、“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壮大规模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成长壮大,推动产业互动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核心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倍增发展,实现万亿级大跨越,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信息经济,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融合跨越发展。把握电子信息产品及应用智能化融合发展趋势,依托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良性互动,借势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拓展电子信息产品应用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带动信息制造业跨越发展,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坚持引领协同发展。以需求应用为引领,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生产制造与研发应用服务相结合发展。明确重点发展产业,统筹重大项目建设与区域产业的综合布局,带动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地市州间、地区(区域)间、其他产业间的相互提升和互补协同发展,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
坚持开放促进发展。把握产业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新趋势,推进“开放服务型制造”,加快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公共平台,构建产业开放发展服务链,优化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模式创新,加大重点项目和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和开放合作,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三)总体目标
1.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实施产业倍增工程,到2020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8.5%左右。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打造“多极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格局,形成核心支柱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特色优势产业(光通信、激光、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智能终端产业、新兴产业(北斗导航、物联网、应用电子)等四大产业体系,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30%左右。
3.市场主体成长迅速。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到202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过1000亿的企业1-2家,过500亿的企业3-5家,过100亿的企业5-10家以上,过10亿的企业100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700家,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
4.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企业专利授权量占比稳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5.深度融合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渗透更加深入。到2020年,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
6.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5年末降低10%左右。
(一)促进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面向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企业。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支持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统筹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积极调整产品和业务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布局新一代信息光电子、集成电路、智能汽车、北斗导航等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着力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及关键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布局产业前沿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加强5G网络、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放、协同、融合创新,积极推进语义识别理解、视觉技术、人机交互等热门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相关技术在智慧湖北示范项目的推广应用。
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规模扩张,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联合、同行业进行兼并重组,在细分领域中占据引领地位,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推进省内有实力的企业面向全球整合产业资源,与跨国公司高位嫁接,并购国内外具有成长价值、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研发机构或企业,提升国际知名度及影响力。
培育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加快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围绕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支持并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对有需要的重点企业进行投资。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使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新生力量。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促进“互联网+制造”融合,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跨界融合和渗透,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智能化管控能力,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在工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大力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夯实支撑创新创业的信息产业基础,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消费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互联网与金融、商务、物流等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分享经济,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服务模式和新业态。面向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发展需求,推动一批面向关键系统智能化协同的行业平台、设备、软件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提高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
(四)优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发挥区域特色和集聚效应,以集中做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领域为导向,以武汉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培育“一核、多支点”产业载体,形成布局合理、互补协同、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核、多支点: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地带、各市州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主体,继续推进产业高端要素集聚和支撑引领功能,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围绕各地区发展优势和发展重点,形成武汉城市圈、“宜(宜昌)-荆(荆州)-荆(荆门)”鄂西南地区和“随(随州)-襄(襄阳)-十(十堰)”鄂西北地区的多点支撑产业布局。
培育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在继续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功能区基础上,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积极培育建设新的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集聚承载能力。推进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武汉·中国光谷”世界品牌;创建武汉“特色中国软件名城”;着力打造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国家(宜昌)电子材料产业园、襄阳机电节能控制与电能优化产业基地、荆州(深圳)电子工业园、黄石印制电路板产业基地、潜江光信息电子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多极支撑”发展,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核心支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巩固光通信、激光、新型电子材料和元器件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做强智能终端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北斗导航、物联网、应用电子等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1.集成电路
(1)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将湖北武汉列为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历史性机遇,举全省之力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建设,提升区域产业服务质量和效能。推动企业向IDM(垂直整合制造)转型,形成IDM和代工并重发展格局。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推动整机与芯片联动、硬件与软件结合、产品与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形成以芯片设计为引领、芯片制造为支撑、封装测试与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2)重点方向
芯片设计:围绕信息存储、光通信、显示、卫星导航、物联网、汽车电子等优势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加快核心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以设计业的快速增长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芯片制造:积极推动12英寸生产线改造升级、产能扩张、规模发展,着力开发和大批量生产3D-NAND存储器芯片;兼顾8英寸等特色MEMS工艺生产线建设,提升先进生产制造工艺对集成电路设计的服务能力;实现先进存储器工艺技术突破。
封装测试与材料业:加快引进和大力发展芯片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建设;加快发展硅片、封装胶等集成电路配套材料,加强引线框架、合金键合线等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2.新型显示
(1)发展思路
把握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机遇,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提升产业能级为发展方向,支持重点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TFT-LCD显示、OLED显示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开展激光显示、3D显示、互动显示等新兴领域技术研发,加快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在下游智能终端的应用,力争在新型显示面板生产、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预计到2020年,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2)重点方向
TFT-LCD显示:提升TFT-LCD中小尺寸面板的行业竞争力,推动关键配套产业发展。支持LTPS和Oxide(氧化物)的TFT背板规模生产技术及关键材料开发技术,结合背光源效能提高和新型低阻材料应用,实现高分辨率、低功耗、超窄边框、健康视觉显示等性能。大力研发In-cell内嵌式触控技术、高色域显示技术等并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建设平板显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LTPS TFT-LCD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
OLED显示:推动OLED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形成量产能力;掌握OLED用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长寿命、高效率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生产工艺和中小尺寸AMOLED技术,加强柔性ITO(氧化铟锡)基板、柔性电池、柔性器件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重点攻克柔性显示器件设计与驱动技术。
LED:以构建衬底材料研发-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器件封装测试-集成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全彩显示屏、LED背光源等。
新兴显示器件:开发集成成像3D、视点跟踪3D、高分辨率裸眼3D和便携式3D显示器件。加强虚拟现实技术、多点触控人机交互系统等互动投影显示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激光显示等其他新兴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1)发展思路
大力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发展基础和安全软件,突破性发展工业软件,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将武汉建成中部首个“特色中国软件名城”,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为我省“率先、进位、升级、奠基”提供重要支撑。预计到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力争达到3000亿元。
(2)重点方向
基础软件:加强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加快研发新一代智能搜索引擎、浏览器、中间件、软件定义网络、海量数据管理与挖掘、智能安全防护等核心软件。建设自主可控的基础软件产业化平台。
网络安全软件: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方面,积极推动可信计算机、可信软件、可信网络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产品方面,重点面向移动智能终端,增强产品在隐私保护、杀毒、防入侵等方面的功能。在安全管理方面,重点加强基于海量数据和智能分析的安全平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在信息安全支撑工具方面,重点加强信息安全评测工具、软件源代码安全检查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工业软件:面向工业企业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水平提升和流程再造、市场营销优化等关键环节,重点扶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高端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产品数据管理、商务智能等软件研发。积极研发各类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统和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嵌入式软件技术与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嵌入式系统的智能可靠、网络互联、柔性集成。
系统集成运维服务:重点支持面向交通、能源、物流、政务、金融、电信、传媒、医疗、社保等领域信息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提供高水平系统集成服务。鼓励信息技术服务知识库、案例库建设及专业化信息技术服务工具软件研发,提高信息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
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发展覆盖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咨询、方案设计、软件开发,以及面向行业领域的软件实验、测试、验证、认证及专业培训等服务。提升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监理能力。支持形成面向行业、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高端专业咨询与技术服务机构。
数字内容服务:推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新媒体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和影视、光影互动体验、数字教育和出版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强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数字内容创作、加工、处理、集成、分发一体化平台,实现异构资源的融合对接。
云计算: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云安全、云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云资源管理和运维、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等方面,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支持云服务企业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弹性计算、云存储、云备份、应用开发部署、在线企业管理等公有云服务。面向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教育、环保等重点领域,鼓励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行业云服务平台,发展云计算解决方案。
大数据:突破或改进大数据获取、管理、分析、安全技术,积极开发大数据一体机、新型架构计算机、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管理产品、大数据分析软件等软硬件产品。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政府数据资源与社会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探索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选取重点行业,开展大数据行业应用研发,探索“数据、平台、应用、终端”四位一体的新型商业模式。
(二)特色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
1.光通信
(1)发展思路
充分依托我省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产业基础,争创新一代信息光电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巩固我省光通信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地位。发展以高速、宽带光纤技术为代表的光网络产品,促进光通信与无线网络、互联网(空地一体化)、物联网的融合发展,建立海陆空天一体化光通信体系。大力发展光/电芯片和核心光器件,提升光纤预制棒、材料、装备等环节实力,做强系统设备,本地产业配套率进一步提升。积极探索全光网络、5G光电子等新兴技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光通信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预计到2020年,光通信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2)重点方向
光纤光缆:重点发展高速长距离传输用的超低损耗光纤、大型数据中心用的高端宽带多模光纤、新型多芯/少模光纤以及相应的光缆产品。加强以万瓦级光纤激光器用有源和无源光纤为代表的特种光纤,及以全干式或高密度结构为代表的新型结构光缆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攻克先进预制棒核心技术及工艺,重点研发通信光纤和特种光纤用的关键紫外固化涂料产品。
光电器件:应对高速、超高速光通信系统需求,突破25G、50G光电核心芯片及器件技术,提升设计和工艺能力;突破和掌握硅光子等光集成技术,突破中高端光芯片及光器件关键技术瓶颈。
光通信设备:突破通信网络核心光电子集成技术,掌握400G、1T等高速、大容量光传输、分组传送技术,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重点发展基于时分和波分复用的无源光网络(TWDM-PON)的下一代光纤接入设备,增强传输和接入能力,提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1)发展思路
建设武汉激光产业基地和湖北省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我省激光产业及加工服务链。以激光材料、光电器件、激光器等中小型激光生产企业群为支撑,以激光成套装备企业为龙头,拓展各类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医疗设备、激光测量仪器、激光3D打印机等应用,形成有层次的激光产业链。以共性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检测平台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为基础,建立激光产业服务链。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激光产业基地。预计到2020年,激光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2)重点方向
推动激光器朝着小型化、智能化、高能量的方向发展,重点攻克1千瓦-10千瓦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碟片激光器和射频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的产业化技术,突破50瓦-100瓦皮秒激光器、飞秒激光器和紫外激光器关键技术,在超短脉冲激光器方向上取得突破,适时投入量子激光器的研究。将激光加工向以汽车、航空为代表的宏观加工以及以电子、精密机械为代表的微观加工领域拓展。加大激光应用工艺的研究,实现激光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改造。
(1)发展思路
依托武汉、襄阳、宜昌、荆州、黄石等地相关产业分布,按照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集成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支持新型显示、LED、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应用电子等领域的新型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突破高端配套应用市场和本地化配套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支撑下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巩固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向电子元件高端方向延伸扩展,实现以印刷电路板和高端片式元件为主体的电子元件产业布局。预计到2020年,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2)重点方向
新型电子材料:大力发展高性能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信息基础材料,如光纤预制棒及涂料、光纤光缆、电磁线缆、压电材料、晶体材料、电声材料、微波介质材料、绿色电池材料、液晶显示材料、触摸屏材料、衬底材料、电子浆料、石墨烯等,提高产业配套创新能力。
新型元器件:支持高频率元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RFID(射频识别)、光纤光栅传感器、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器件、高端传感器、绿色电池、微特电机、高密度印刷电路板和柔性电路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研发与产业化。加快3D打印材料的开发和导入。
(三)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化发展
(1)发展思路
以智能终端为发展契机,打造湖北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壮大现有企业并积极引进一批智能终端企业,布局上游原材料和元器件产业,支持企业中高端产品研发,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加强引导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研发高端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针对目前国产化程度较低的关键零组件,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合作、项目招引等途径,丰富产品体系,做大零组件领域。鼓励制造企业与软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全面协同发展。预计到2020年,智能终端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2)重点方向
智能视听和智慧家庭产品:搭建技术国内领先的数字家庭业务规模应用的家庭基础平台。面延伸拓展如智能家居控制、智慧健康、多屏互动等数字家庭智能业务。加快发展下一代高清芯片及元器件、组合式机顶盒、支付与动态智能卡、家庭智能设备、家庭网关等。大力推广智慧家庭应用示范、智慧社区基础业务、智慧家庭体验馆等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和配套服务。
移动终端产品和可穿戴设备:将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纳入智能手机战略中,鼓励智能电视与智能手机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可穿戴设备产品在我省的前瞻布局,以可穿戴设备硬件平台为核心,软件平台为辅助,基于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处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引进领军企业和新兴潜力企业,凝聚各类产业资源,抢占可穿戴智能终端新市场。
其他智能终端产品:围绕“智慧湖北”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升通信、工业控制、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子、工业控制、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基于个人、家庭和社区使用的系列智能健康监测终端设备、管理系统和应用服务,重点发展自助、便携和穿戴型智能健康终端系统。大力发展车载传感器、车载信息系统和智能导航系统等车载终端。
1.北斗导航
以基于北斗的片上系统芯片研制为核心发展环节,带动我省在数据获取、加工与处理、相关软件研发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形成我省面向信息消费、提供智能化服务的高端服务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和核心竞争优势。加强北斗高精度应用终端、北斗卫星授时终端,北斗车载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中部地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与应用示范,推进北斗导航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快开展智慧城市、智能电网、防灾减灾、精细农业等基于北斗的智能化应用服务。
2.物联网
大力发展磁电子芯片、RFID、光纤光栅传感器、SPON(传感无源光网络)设备等传感设备、传输设备和处理设备等。支持重点企业开展物联网芯片、超高频RFID、高端传感器、网络设备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品牌并实现产业化。以市场应用带动产业壮大,加快推动“智慧湖北”相关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推进物联网在各领域的示范应用。通过应用示范工程将所涉及到的住房建筑业、服务业、产品及集成相关产业充分结合,建立跨界共识的标准规范,实施一批智慧化标准化示范社区试点工程。
3.应用电子
围绕“智慧湖北”和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技术在通信、工业控制、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纺织机械、智能交通、视频监控、信息家电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新能源电子、工业控制、机床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大力营造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氛围,加强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引导产业发展。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建立各部门共同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争取各方面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分工协作、管理模式输出、平台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其他市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共同推进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创投资本、人力资本等多种资源向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聚集。积极争取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快产业与金融对接,加大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基金和智慧湖北基金的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适当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有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落实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政策,推行普适性税收优惠政策。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发展环境和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实施“定制化、应需化、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依托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和培训机构,建立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工程师、高级操作技工等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团队引进,结合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关键领域,依托重点学科、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加大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工作力度。
实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国际化运营,建立健全全球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发展研发外包业务,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智),进一步提升 “武汉·中国光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大力引进海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华侨华人来鄂创新创业,积极引进国外知名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来我省投资,引导外资从加工制造向研发、服务等环节拓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