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信委关于印发湖北省 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索 引 号 | 757009218/2021-63680 | 发文日期 | 2017-01-09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
分 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市、州、县经信委(局):
现将《湖北省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1月9日
湖北省医药产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和健康湖北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全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医药强省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按照《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省政府关于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的部署要求,编制本指导意见。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创新、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政策的推动下,全省医药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在稳增长、调结构和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规模效益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94家,资产总额达到97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6亿元,利税128.5亿元,利润83.9亿元,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和利润等4个指标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了1.24倍、1.58倍、1.55倍和1.55倍,“十二五”期间年均递增分别为17.45%、20.83%、20.67%和20.63%。主营业务收入排全国第9位,比”“十一五””末进了4位,实现了千亿倍增目标。
(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全省医药产业研发投入53.18亿元,年均增长1.9%,全省医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取得新成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64家,在孵医药企业357家。药物筛选靶标发现平台、新药中试临床供样平台和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生产基地已聚集100余家相关企业,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链。新认定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园)15家。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8项。涌现出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全省共获得药品注册批件138 个,其中新药批件36个,获得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2个。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取得突破,对培育形成中药大品种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三)技术装备和质量管理明显加强。“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27亿元,重点投资于GMP改造升级和新产品产业化。注射剂高速灌装线、冻干机等大量先进制药设备投入应用,使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酶催化、手性合成、缓控释、靶向释等先进技术得到应用,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与互联网融合日益紧密。推进实施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药品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各环节质量管理规范不断健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全面实施,医疗器械GMP管理深入推进,全行业在质量体系、生产环节标准、质量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质量意识等方面系统提升,无菌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明显增强。药品电子监管实现全品种赋码,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初步建立。
(四)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行业着力推进和落实兼并重组政策,促进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领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88家,其中,过5亿元51家,过10亿元21家,过20亿元7家,过100亿元1家。全省医药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0%。人福医药集团、宜都东阳光药业集团等17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500强,其中,人福医药集团连续5年入围中国医药工业50强。全省医药产业培育了一批知名大品种,单产品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达24个,过2亿元的有9个,过3亿元有5个。与此同时,一批成长型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快速发展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五)产业集群发展更趋完善。武汉、宜昌、黄冈三市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全行业的45%。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为“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搭建的技术、服务、创新、信息、投融资、人才等六大平台,使基地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趋于完备,综合实力在全国108家生物产业园区排名中跃升到第2位。武汉城市圈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了新药创制、医药国际化、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产业聚集区,武汉和宜昌、十堰、荆门、鄂州、天门、黄石、黄冈、仙桃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差异化建设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鄂东大别山区、鄂西武陵山区和鄂西北秦巴山区以其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行业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中药原料和产业基地,成为中药产业重要产区。
(六)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全行业完成了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任务,在清洁生产、“三废”治理、原料药生产进园区建基地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后端治理等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技术为核心,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全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总量偏小,龙头领军企业不多;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均衡,化学制药占据半壁江山,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不到5%;创新体系仍需完善,创新成果少;产品质量亟待提高,一些仿制药质量疗效存在差距,中药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能力不足;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原料药清洁生产三废治理水平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较突出。
二、“十三五”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国际方面。随着新科技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医药市场增速加快,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医药市场增长回升,新兴医药市场需求强劲。据专家预计今后5年平均增速将达到5%左右。市场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生物药和化学仿制药在整体用药金额中所占比重加大,预计2020年将分别达到30%和35%。随着一些生物药专利到期,生物类似药迎来发展机遇,仿制药呈快速增长态势,跨国医药巨头在全球掀起并购重组热潮,推动全球医药产业链深刻调整,对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国内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医药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加大,全民医保体系健全,老龄化进程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将促进医药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推动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环保标准更加严格,有利于促进医药工业实现绿色发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加快创新药、临床急需药品审评审批,有利于鼓励创新,促进优胜劣汰,全面提高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对整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持续开展,有助于提升制药行业整体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为核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药品价格、集中采购、医保等政策发生较大调整,医药工业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部分医药行业结构性过剩等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药行业进入并购重组高峰期。
——科技方面。基于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不断被发现,以抗体药物为代表的生物药临床价值日益凸显。以转化医学、精准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新型医学技术快速发展、日臻成熟,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医疗器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小型化方向发展,使用更加便捷精准,与相关技术的紧密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门类。“两化”融合不断深化,互联网和医药产品、医疗服务紧密结合,智能制造将引领医药工业转型升级。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医药产业整体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和环境,机遇大于挑战,但政策调整也带来一些不确定性,需要医药工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壮大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总量规模,推进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工程,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方案, 推进创新绿色发展,保持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努力实现医药制造强省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推进政产学研医用合作,加快医药产业创新成果转化。
2.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行业准入,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实现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3.坚持质量为本。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管,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4.坚持开放合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整合配置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源,推动产能国际合作和医药企业“走出去”。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制药强省为目标,到2020年,产业规模总量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制药强省地位明显提升。
1.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20年达到2000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国位次有明显提升。
2.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5%,新药注册占药品注册比重提高。
3.质量水平全面提升。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各环节质量管理符合规范标准,产品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通过国际先进水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制剂企业累计达到10家以上。大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5%。智能工厂和 数字化车间建设实现突破。
4.绿色发展成效突出。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3%。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下降10%以上,化学原料药绿色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装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5.开放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医药出口额年均增长6%以上,制剂和医疗设备出口占比达到10%以上。
6、健康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形成集医药原料、药物制剂、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生产、营销为一体的健康产品供给体系,进一步增强大众健康保障的能力。
四、发展重点
(一)生物药
构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开发能力。加快研制一批对预防、诊断和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具有显著效果的生物药物、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加快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支持疫苗的新型佐剂、常温剂型开发。推进四价轮状病毒、肺炎蛋白结合、呼吸道合胞病毒、寨卡病毒等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的开发和产业化。
(二)中药
创新中成药生产工艺,推广高效环保的粉碎、炮制、提取、分离、纯化、制剂等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应用指纹图谱、快速检测、DNA条形码等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成果,提升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水平。集成现代药物筛选技术和制剂技术,拓展中药新药研发渠道,加强名方、验方、经方、天然药物和名优中成药等筛选评价,研发一批以活性成分、活性部位组方的现代中药新产品。夯实中药研发基础,建立中药活性成分、活性组分、标准指纹图谱数据库。支持培育中药大品种,提升生产质量标准化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贯彻落实《湖北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提升道地大宗药材和道地稀缺药材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产业化水平,控制和降低农残、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含量,稳定和提升中药材质量,确保中药安全有效。开发中药废弃物利用技术,提高中药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挖掘资源研究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推进中药资源标本信息化建设。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原始创新。进一步推动中药产品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加速国际化步伐。
(三)化学药
围绕重点优势门类,加强关键工艺创新,提升原料药深加工能力。发展特色原料药、原料制剂一体化。加强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缓释、控释、速释、靶向释药、透皮和黏膜给药等新技术,重点发展长效注射、口腔速释、吸入制剂、脂质体、儿童适宜剂型、靶向制剂、新型皮肤给药制剂等,促进高端制剂产品的国际化,大幅提升优势主导产品附加值。加大力度开展专利到期药物大品种研发和生产。加速罕见病药物、儿童用药、市场调节机制失灵的药物等临床短缺急需药物开发及产业化。
(四)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
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高通量低成本基因测序仪、基因编辑设备、康复类医疗器械等医学装备,大幅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利用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加快组织器官修复和替代材料及植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加速发展体外诊断仪器、设备、试剂等新产品,推动高特异性分子诊断、生物芯片等新技术发展,支撑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准确诊断筛查。大力发展医疗激光仪器、18导平板心电图、可控式胶囊内窥镜、高通量临床基因测序仪等创新型医学设备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制面向家庭的智能化、小型化疾病监测、治疗设备;以骨植入材料为重点,研发医用可降解和吸收生物活性材料、介入诊断及治疗的药物控释材料、组织工程材料等新型医用材料,发展高端医用无纺布、绷敷材料等卫生材料技术与产业。
(五)药用辅料、包装材料及制药设备
一是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开展增溶、促进吸收等共性释药技术研究,研发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等新剂型专用辅料,开发胃溶、肠溶、阻湿等包衣材料,以及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加快缓控释制剂用辅料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抗体修饰、靶向修饰和靶向载体等新型药用辅料,支撑制剂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达到满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出口药品制剂要求的国际质量标准的药用辅料和包装材料。二是提升包装材料质量和性能。发展多室袋输液包装、I级耐水药用玻璃制品、PVC替代产品以及儿童用药安全包装,推广COP预灌封注射器、植物胶囊及节能环保的其他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三是发展新工艺制药设备。发展药物结晶、传感器、智能自控系统、超临界萃取、色谱分离、先进粉体工程等新技术配套设备;发展高密度流加、连续培养、蛋白质大规模纯化等新工艺设备;发展新型固体制剂生产在线检测、PAT自控系统、激光打孔、高速智能包装等设备。
(六)健康、保健产品
发挥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健康保健优势,促进健康保健功能化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延伸转化技术,整合应用创新,培育各种疾病预防性、养生调理性、健康护理性产品。针对亚健康、养老等不同健康需求,鼓励药品生产企业拓展自己主导品种的衍生产品,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具有药效功能的保健品、营养品、日化用品,以满足人们预防保健需要。鼓励研制面向家庭的智能化、小型化疾病监测、功能性护理品、母婴健康产品、可穿戴健康设备以及家用健康生活设备。稳步发展药食兼用中药材,有序开展功能食品、疗效食品的研发,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推进医药产业与养老、养生、休闲、旅游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五、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医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新药研发机构,走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之路,仿制一批市场潜力大的国内外非专利药品,研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制剂。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创新生产工艺,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发病和罕见病重大药物产业化。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研发外包企业向全过程创新转变,提高医药新产品研制能力。
(二)实施“巨人”培育工程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发挥上市公司和重点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和营销网络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性兼并重组步伐,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大健康产业链发展,鼓励研发、生产、营销、流通、使用的上下游整合,完善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的产业链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鼓励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有效整合省内现有产品品种文号资源,鼓励药品生产文号(批件)向优势企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海内外医药机构来鄂投资办企业。发挥我省原料药产业比较优势,推进原料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市场占有率。
(三)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应用信息技术研发新药,开展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和模拟筛选。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制药工艺,实现关键制药工艺模型化和定量化控制。应用数字化设计、仿真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开发应用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针对关键制药工艺单元,开发应用基于过程分析技术(PAT)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生产工艺和质量信息实时监控系统、偏差预警分析处理系统、物料管控系统、电子批记录系统等。推动“制造执行系统”(MES)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集成各环节数据信息,整合各个生产单元,打造智能化生产车间。提高医学影像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开发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手术机器人、ICU智能系统。发展智慧医疗相关产品和技术,开发应用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的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和医疗设备。推动3D打印、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的应用。
(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提升产业清洁生产能力和水平。引导企业转变以污染物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制定整体污染控制策略,研发和应用全过程控污减排技术,规范生产和精细操作,提高反应转化率和减少污染物生成,采用循环生产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环保监管,促使企业增加环保投入,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淘汰落后工艺。严格执行制药污水排放标准,积极推进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环保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查处违法违规生产问题。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以厂房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目标,打造一批低排放绿色工厂。建设高标准的医药工业园区,实现上下游配套,公用系统共享,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集中治理,在控制高挥发性有机物( VOC)排放和治理废水等方面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
(五)实施质量管理提升工程
健全安全性评价和产品溯源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提高基本药物质量。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过程、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水平。引导企业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生产质量体系。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一致性评价。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中药质量,达到均一可控水平。改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升医疗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强品牌建设。支持武汉人福和宜昌东阳光等大企业创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湖北特色的大品种、大品牌,提升做强马应龙、健民、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传统品牌优势,培育发展仿制药、OTC药物、医疗器械知名品牌,巩固现有优势化学原料药在国内外市场的领先地位,提高我省优势产品和品牌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品牌药在相应药品销售中所占比重。
(六)推进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推进行业重组整合。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发展专业化的委托生产业务,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鼓励市场运营、企业推动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医药产业园发展。加强医药产业聚集区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条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协同发展水平,培育特色优势,建设若干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培育支持中小企业上市,促使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完善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和推动产业发展要素向中药材资源富集区聚集,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
(七)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抓住全球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出口增长,提高精深加工产品外贸比重,增加符合先进水平GMP要求的品种数量,突破制剂出口瓶颈,培育医疗设备出口竞争优势,实施境外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境外销售网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开发发达国家市场。加强国际技术、产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发掘全球创新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提升医药创新能力。支持我省医药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平台,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研究,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企业根据开拓区域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适宜地区开展收购兼并和产能建设。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研发注册、生产质量、市场销售各环节的国际化经营能力。
(八)开拓发展新领域新业态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发展。大力发展合同生产、合同研发、医药电子商务等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开展产品延伸服务,建设第三方检验中心、影像中心、透析中心、病理中心等。拓展互联网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加强对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打通数据资源共享通道,指导疾病诊断、药物评价和新药开发。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管理产品,支持精准医疗、基因检测诊断、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为代表的新型医学技术的发展。采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制药企业升级,由单一产品提供商转变为患者、健康人群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健康方案提供商,提升企业服务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产业政策
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湖北纲要》,推动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需求侧激励,促进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满足快速增长、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行业垄断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竞争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完善新兴产品和业态的发展政策,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强产业政策与注册监管、集中采购、临床使用、医保支付、外经外贸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各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机制,提高产业治理水平。
(二)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等,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与杠杆效应,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医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以及中小微研发型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型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三)落实价格采购医保政策
建立市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医药费用和价格行为综合监管,在抑制药品价格虚高的同时,避免价格过低影响供应和质量。完善药品分类采购政策,科学设置招标采购评价标准,促进优质优价和优胜劣汰。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实现网上公开交易。科学合理制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支付标准,完善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合理用药。探索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发挥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医保目录评审中的作用,及时将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创新药物优先纳入医保目录。发展多层次商业健康保险,带动中高端医疗服务消费,满足社会多样化医疗需求。开发药品不良反应保险,保障患者合法利益。
(四)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
全面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坚决贯彻“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要求, 建立科学完善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治理体系,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责任体系,推进建立覆盖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质量追溯制度。加强监管科学研究,提升审评核查、认证检查、检验监测等技术监督能力,促进依法监管、科学监管、高效监管。加快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集聚医药产业创新型领军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和引进医药领域急需的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国际化运作等方面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加强高校医药相关学科建设,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人才引进计划,支持海外高层次医药人才回国回省创新创业。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医药领域专业化培训,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荆楚工匠”和优秀工程师。
(六)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发挥行业组织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反映企业诉求,开展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行为规范,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支持行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承担行业统计、信息服务、行业调查研究、行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任务。整合力量,在服务行业发展、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会员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推动医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