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省经信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省经信厅关于印发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 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3-25 17:13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757009218/2022-09766 发文日期 2022-12-31
发布机构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其他 有效

各市、州、县经信局,省直相关部门:

现将《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12月31日


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也是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冶金工业产业体系完备、发展底蕴深厚,但也面临着产业布局不合理、工艺装备水平有待提升、市场供需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亟需加强等困难。按照《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实现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我省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我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湖北省作为我国近代冶金工业的发祥地,自1890年成立湖北铁政局以来,湖北冶金工业已有130年发展历史。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已形成了从矿业采选、原燃料加工、冶炼、压延加工到金属制品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有力支撑了建筑、机械、汽车等主要下游行业平稳快速发展,保障了省内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冶金工业从业人员9.96万人,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78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7.2%,是全省工业第五大骨干行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60亿元和801亿元,分别占全国的2.5%和1.5%。2020年,全省冶金工业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利润77.5亿元,比2016年增长26.9%,发展态势良好。

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形成近年来,湖北省冶金产品品种质量水平逐年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汽车高强钢、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高速铁路重轨、海洋工程用钢、高端轴承钢、油气开采用无缝钢管、特冶锻造工模具钢、压延铜箔、高纯阴极铜等一批关键品种实现突破,填补了国内省内空白。湖北省冶金工业已形成了以企业为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拥有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特钢”)、大冶有色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有色”)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有力促进了产业创新发展。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武钢高速铁路用耐腐蚀钢轨、高强度低屈强比耐候桥梁钢、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等产品全球首发,并成功用于广深港高铁、乌东德水电站、武汉江汉七桥等重大工程建设;大冶特钢研制的大型风电主轴轴承钢SKF50填补国内风电市场空白,高强韧性螺杆钻具用管实现进口替代。

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大冶特钢、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鄂钢”)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认定,武钢顺利通过中国钢协“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评审。严格节能监察,关闭1家能耗不达标的铜冶炼企业。

化解过剩产能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湖北冶金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引导8家钢铁企业整体关停退出,提前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产能任务。依法依规推动工模具钢行业违法违规产能退出,严把产能置换和项目备案关,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4个产能置换结构调整项目加快推进装备升级。

二、主要问题

一是工艺装备水平有待提升。以武钢和大冶特钢为代表的先进企业,工艺装备水平高、品种规格全、品牌影响力大。但省内其他钢铁企业限制类装备占比较高(全省炼钢转炉、电炉限制类装备数量占比超过50%)、品种结构单一,低端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未来若实施针对限制类冶炼装备的差别化价格政策,将严重影响全省钢铁行业整体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部分钢铁企业工艺结构不合理,存在运行风险。例如,大冶市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十堰福堰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堰钢铁”)、十堰市郧阳区榕峰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榕峰钢铁”)等企业为单高炉或单电炉生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企业只能全线停产,严重影响产能正常发挥和经营效益。

二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省钢铁产能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占全省产能的80%以上。武钢、鄂钢、宜昌福龙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龙钢铁”)、孝感金达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孝感金达”)位于城市建成区,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部分钢铁企业距内河水道较远,且铁路专用线建设滞后,较高的物流成本将大幅降低企业竞争力。

三是供需存在结构性不平衡问题。钢材品种供需不平衡,铁道用材、电工钢、工模具钢等产品供应充足,建筑用型钢、螺纹钢、优特钢棒线材等产品部分依赖省外供应。在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用钢保障能力有待提升。1700MPa级超高强度冷淬马氏体钢、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用高温合金、0.1mm及以下无取向硅钢以及集成电路高精度铜及铜合金细微丝、覆铜板及集流体用超薄铜箔等一大批“卡脖子”关键材料仍亟待攻克。

四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有待加强湖北省钢铁产业链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仅武钢、大冶特钢等龙头企业在钢材精深加工、EVI服务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其他企业以建材产品为主,基本尚未开展产业链建设,钢铁行业整体材料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仍有待提升。有色金属行业出现链条缺失的情况,电线电缆产品无法满足机电行业需求,压延铜箔与当前PCB产业的协同效应亟需深入挖掘。

表1  2020年中部六省钢铁行业主要指标对比

序号

指标

山西

湖北

河南

安徽

江西

湖南

1

2020年粗钢产量(万吨)

6638

3557

3530

3697

2682

2613

2

产能利用率(%)

87.6

91.2

88.9

106.1

99.0

113.9

3

粗钢产量全国排名

第五

第七

第八

第六

第十二

第十三

4

对比2015年粗钢产量增速(%)

72.6

21.8

21.8

47.5

21.3

41.0

5

2019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营业收入(亿元)

3114

2139

2544

1854

1487

1410

6

企业数量(家)

27

17

20

12

18

2

7

千万吨以上企业规模占比(%)

18

44

32

62

62

89

8

CR4集中度(%)

48.1

71.5

48.8

84.2

67.4

100

9

头部企业

宝武

太钢

武钢

安阳

钢铁

宝武

马钢

方大

钢铁

华菱

钢铁

10

2020年省内头部企业粗钢产量(万吨)

1069

1507

1120

2097

1681

2315

11

头部企业R&D(%)

3.3

3.0

1.6

1.1

1.0

3.1

12

竞争力极强企业数量(A)(家)

1

2

0

1

0

1

13

行业平均R&D(%)

0.9

1.6

0.6

0.8

1.3

3.0

14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家)

1

2

2

2

1

0

15

2020年超低排放已公示企业(家)

1

0

0

0

0

0

16

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家)

1

2

3

3

0

2

17

铁矿资源自给率(%)

18.8

10.5

5.2

20.5

7.7

1.3

18

2020年钢材消费量(万吨)

2000

5100

5700

4400

3100

4400

19

2020年电炉钢产能占比(%)

4.3

29.7

16.8

15.5

21.2

5.0

三、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冶金产业竞争新优势,并对进口钢铁、铝、铜等产品实施关税、配额等限制措施;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用局部区域钢铁、有色金属需求增长及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冶金工业取得一定成效,使我国冶金工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重挤压”的局面。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内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伴随着经济增长转为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冶金工业进入了减量提质发展阶段。钢铁行业继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控新增产能,依法依规退出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产能等工作继续巩固和深化;有色金属行业继续推动新材料研发应用,引导现有布局不合理产能向具有资源能源优势及环境承载力的地区有序转移。冶金工业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中之重,不仅要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还将面临“碳经济”的挑战,加快推进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从省内看《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省经济总量跨越6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低于6.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低于65%;坚持制造强省战略,着力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围绕发挥“六大优势”、强化“六大功能”、实现“六大目标”,全省纵深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这为加快推动湖北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从钢铁市场供需看,2020年,湖北省内钢材本地供给量约2000万吨,远低于全省钢材消费量按照湖北省“十四五”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及处于工业化后期的阶段性特征,全省钢材消费量仍将处于高位且供需缺口较大,积极推进湖北省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将具备良好的市场条件。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会议精神,锚定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瞄准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以产品高端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精深化、园区特色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落地,注重需求侧管理,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建成龙头引领、结构优化、环境友好、效益突出国内一流低碳冶金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共性技术及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标准引领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不断推进品种质量与服务能力提升。

二是坚持低碳绿色。坚持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为目标,在推动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强化节能环保管理与环境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积极研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冶金产品,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集约发展。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布局优化和产业链延伸为主线,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聚,着力完善产业链关键薄弱环节,加快建设项目集聚、要素集约、生态集美的低碳冶金产业集群。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赋能冶金工业,推动全行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及服务化延伸方向转型,大力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冶金工业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实现四提四减,即:提升产业集中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减少及消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提升高端供给能力,减少落后装备应用和低端产品供给。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低碳冶金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经营效益大幅提升到2025年,冶金工业力争实现营业收入5000亿元,其中:钢铁行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左右,有色金属行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左右。

——布局优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钢铁行业“一核引领、三点支撑、多极带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武汉鄂州基地为引领,黄石、咸宁、襄阳三大精品钢基地为支撑,带动以十堰、随州、宜昌、孝感等多个特色化、智能化、短流程为主的环保型钢铁基地竞相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强基础、扬优势,力争在关键工艺、节能减排技术、高端特冶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

——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持续提升节能和低碳制造水平,力争新增绿色工厂3家以上和绿色设计产品10项以上;全流程全方位达到超低排放要求,确保按照行业进度要求实现碳达峰,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智能制造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步伐,进一步强化基础装备、优化生产管控、深化数字应用,提高生产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力争打造8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表2  湖北省冶金工业“十四五”总体发展目标

序号

总体目标

2025

备注

钢铁行业

有色金属行业

经济效益

营业收入(亿元)

3500

1500

预期性

推动联合重组

钢铁企业数量

(不含宝武集团在鄂企业)

10家左右

预期性

优化品种结构

单项冠军产品数量(项)

[3]

预期性

绿色发展


1

能源消耗

吨产品综合能耗(kgce/t

达到行业先进能效水平

约束性

2

污染物排放

吨产品颗粒物排放量(kg/t

满足《湖北省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相关要求

满足《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约束性

吨产品二氧化硫排放量(kg/t

吨产品氮氧化物排放量(kg/t

3

水耗

吨产品耗新水量(m3/t

满足《水利部关于印发钢铁等十八项工业用水定额的通知》《湖北省工业与生活用水定额(修订)》要求

约束性

创新发展


1

技术创新

R&D

2.0

预期性

2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个)

[8]

预期性

注:[]为累计。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

一、钢铁行业

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原燃料供应、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和能源保障等条件,严格按照《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相关要求,依托省内龙头企业、重点企业,通过产能置换、装备升级、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链条延伸,实现集约集聚发展,着力构建项目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繁茂钢铁工业之“林”。钢铁行业“一核引领、三点支撑、多极带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武鄂优势钢铁基地为引领,黄石、咸宁、襄阳三大精品钢基地为支撑,带动以十堰、随州、宜昌、孝感等多个特色化、智能化、短流程为主的环保型钢铁基地竞相发展。

(一)武鄂优势钢铁基地

以武钢、鄂钢等中国宝武集团在鄂央企为依托,聚焦“绿色化转型、智慧化升级、精品化改造”目标,引导企业通过“先进工艺流程、先进技术装备、先进发展理念、先进创新能力”四大途径,强化企业技术领先、服务先行、标准引领、智能制造、产城融合能力,进一步发挥全省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作用,满足国内需求,面向全球市场,重点发展汽车家电、交通能源、海工船舶等领域中高端钢材产品。以武钢为主体推进青山基地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近钢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产业链协同和产城融合发展,建设高质量钢铁生态圈。鼓励以鄂钢为主体,以企业自主为原则、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省内长材企业整合,探索全省环保型短流程网格钢厂布局,实现钢铁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专栏1  武鄂优势钢铁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依托武钢,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硅钢品牌;重点发展汽车用钢、家电用钢、轨梁用钢、工程用钢、高端压延钢、精品薄材等,打造国内领先的热轧商品材基地、国内高端冷轧汽车板基地及覆盖中西部高品质酸洗产品基地。依托鄂钢,重点发展耐腐蚀精品建材、建筑用高强钢、工业用优特钢材和桥梁钢、工程机械用钢、能源用钢、海洋工程用钢等品种。

重点园区青山基地高端产业园区。

重点项目武钢提质增效项目、鄂钢超薄热轧带钢项目。

(二)黄石精品特钢基地

依托黄石特钢产业基础优势,以大冶特钢为核心,做精高端特钢产品。强化技术引领、产品引领及需求引领,围绕汽车、航空航天、能源、船舶、海工等重点行业及重大工程需求,大力发展以高端特钢棒材、高性能无缝钢管及特冶锻造为核心的“两高一特”系列产品,力争成为未来特钢技术的引领者。支持黄石新港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港重工”)与湖北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城钢铁”)开展产能合作,重点发展“以热代冷”极薄带钢系列产品、工业用优特钢线材,以差异化产品弥补省内有效供给不足;推动以ESP技术为核心的工艺装备升级,实现绿色钢材减量化、低碳化、数字化、专业化、高效化生产。以大冶特钢等企业为龙头,以规范化发展为主线,推动行业联合重组,支持模具钢生产企业开展集中冶炼、延链强链,强化品牌创新,提升模具钢总体规模及产品档次,打造“产品种类全、工艺设备优、智能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全国最具竞争力模具钢生产基地。

专栏2  黄石精品特钢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以大冶特钢为主,坚持创新引领,强化颠覆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两高一特”系列新产品开发,以首发产品、首创技术引领特钢行业发展。引导新港重工、大冶华鑫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冶华鑫”)等企业加快建设成为全省产品转型、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典范企业,重点发展“以热代冷”极薄带钢系列产品、优特钢棒线材产品,更好的对接省内制造业需求。黄石模具钢产业走规范化、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模具钢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大冶特钢系列技改项目、新港重工特钢精品板材项目、大冶华鑫转型升级项目。

(三)咸宁嘉鱼特色钢铁基地

以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湖北金盛兰”)为依托,瞄准武汉城市圈“两新一重”建设、省内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用钢需求,强化“产品优质、装备先进、标准引领、绿色智造、安全环保”能力,通过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引导合规产能向咸宁嘉鱼基地有序转移。重点发展宽厚板、薄板系列产品,与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制造、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化工、绿色环保等下游用钢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一流竞争力的绿色精品钢铁基地。

专栏3  咸宁嘉鱼特色钢铁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以湖北顺乐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乐钢铁”)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为一体的智慧化绿色工厂建设,打造全省钢铁行业生态绿色、流程优化、产品升级的发展新高地。坚持“精品+规模+服务”战略,在巩固现有高强度建筑用棒材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用板材系列产品,满足武汉城市圈“两新一重”重点工程建设用钢需求。

重点项目湖北顺乐钢铁精品钢转型升级建设项目等。

(四)襄阳枣阳特色型钢基地

依托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晋钢铁”),充分发挥襄阳在“汉孝随襄十”汽车长廊居中的区位优势及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面向省内汽车用钢需求,聚焦高强度轻量化车轮制造、汽车悬架弹簧扁钢制造、重型冶金设备制造行业,重点发展汽车车轮用钢、汽车及装备制造用高强型钢、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弹簧扁钢等产品,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绿色短流程高品质型钢生产基地。

专栏4 襄阳枣阳特色型钢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依托襄阳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推动市域制造业创新和优化升级为契机,以立晋钢铁集团为核心,面向省内汽车用钢市场需求,探索发展非高炉炼铁低碳冶炼新工艺,重点研发生产汽车车轮用钢、汽车及装备制造用高强型钢、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弹簧扁钢等产品,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绿色短流程汽车精品钢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立晋钢铁集团(襄阳)升级改造项目、汽车新材产业园项目。

(五)环保型绿色钢铁基地

环保型绿色钢铁基地依托十堰、宜昌等地丰富的城市矿产资源,积极推动联合重组、装备升级及产能合作,着力构建废钢短流程循环产业链条,形成以建筑用钢为支撑、以汽车用钢为特色的省内一流的环保型绿色钢铁基地。

随州广水基地:围绕加快打造随州专用车产业集群,以广水华鑫冶金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水华鑫”)为主体,合理确定发展规模,鼓励依法依规开展产能合作,推动工艺装备及产品结构升级,探索低碳冶金发展新路径,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以高品质优特钢的有效供给补齐随州专用车产业链短板,协同共建高质量产业生态圈。

十堰基地:鼓励福堰钢铁与榕峰钢铁进行实质性合作,依托现有产能开展工艺装备及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城市矿产-汽车拆解-冶炼轧制-汽车零部件-商用车整车制造”产业链条。瞄准十堰汽车零部件用优特钢,鼓励企业主要产品由带肋钢筋为主向优特钢转型,由供应十堰周边建筑用钢为主向供应十堰本地汽车用钢转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宜昌基地:以福龙钢铁搬迁改造为契机,充分考虑鄂西地区销售市场及废钢资源优势,建设完善“废钢资源综合利用—电弧炉低碳冶炼—棒材高效轧制”产业链,重点发展高品质绿色建筑用钢产品,实现废钢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依托鄂西宁乡式铁矿资源,探索发展高纯生铁产品,打造城市矿产循环经济和鄂西高磷铁矿利用产业示范基地。

孝感基地聚焦绿色建筑用高强结构钢、高强型钢产品,以工艺装备大型化、连续化、智能化为导向,以优结构、做精品、延链条为目标,全面促进企业规范化、专业化、品质化、绿色化发展,弥补省内建筑用钢及型钢产品供给缺口,打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钢材基地。

专栏5  湖北省环保型绿色钢铁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随州广水基地面向随州专用车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优特钢棒材、优质线材及建筑用高强抗震钢筋,形成普优结合的产品结构。十堰基地积极对接十堰商用车产业,着力发展汽车用优特钢线材产品。宜昌基地以城市矿产循环利用为方向,充分发挥鄂西宁乡式铁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高纯生铁以及建筑用棒材产品。孝感基地聚焦绿色建筑用高强结构钢、高强型钢产品,打造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钢材基地。

重点项目广水华鑫升级改造及产能提升项目、湖北大展绿色建筑用高强结构钢升级改造项目、孝感金达型钢技术改造项目、宜昌福龙城市矿产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等。

二、有色金属行业

(一)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紧扣“动能转型、产业转型、功能转型、生态转型、空间转型”总体要求,全力打造黄石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开展“两中心,三基地”建设,以大冶有色冶炼厂、阳新弘盛铜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作为冶炼中心,在黄石市下陆区、黄金山开发区及新港工业园加快引进铜基合金、铜排、紫铜棒等铜加工生产企业,形成三个铜加工生产基地,着力将黄石打造成“华中铜谷”,成为我国重要的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提升铜冶炼能力。推进大冶有色(阳新弘盛)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全省高纯阴极铜冶炼能力和工艺水平。

二是延伸铜加工产业链。以中铜华中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铜业”)等为龙头,重点布局新基建5G铜基新材料、新一代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引线框架材料和高端铜合金带材;以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高压和超高压电缆、高精电磁线、导电铜排等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铜合金、铜排、铜棒、铜线生产加工企业,延伸铜加工产业链,向汽车电子连接器、汽车线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汽车相关产业进军;大力发展制冷铜管、高精铜合金管、高精铜棒等铜加工产品,逐步向制冷压缩机、卫浴产品、散热片等下游产业延伸。

专栏6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精度铜板带、铜箔、铜基电子材料、优质铜杆、铜合金棒材、特种电线电缆、漆包线等铜延伸加工产品,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园区下陆区高端装备产业园、黄金山开发区、新港(物流)工业园。

重点项目: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铜精深加工招商项目。

(二)高端铝材产业基地

以促进产业做强做优、质效升级为目标,着力培育龙头强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电解铝方面,严控新增产能,引导企业工艺装备向节能低碳方向转换,促进产品向高纯铝方向转型。铝型材方面,在继续做优建筑铝型材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铝型材,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推动铝加工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重点企业,避免省内企业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困境。支持再生铝产业发展,在保证产品质量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铝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严格电解铝产能准入严格开展电解铝产能置换工作,依法依规、谨慎合理调控全省电解铝生产能力。加快推动电解槽余热回收等综合节能技术创新,优化产业模式,提升短流程比重。

二是促进铝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高性能产品产量,建筑铝型材逐渐淘汰非标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工业铝型材、铝挤压材、铝合金压铸件及精密铸件等。积极培育自主品牌,促进产业升级。

专栏7  高端铝材产业基地发展方向、重点项目

发展方向:在继续做优建筑铝材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铝材,力争将湖北省打造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高端铝材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年产5万吨工业铝型材项目(货运车辆和集装箱方向)、年产5万吨铝挤压材项目(建筑模板方向)、年产10万吨工业铝型材项目(日用和家居方向)、年产5万吨汽车零部件压铸项目等。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锚定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目标任务,按照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省内冶金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参股、控股、资产收购、信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力争到2025年全省钢铁企业数量(不含宝武集团在鄂企业)压减到10家左右。

(一)支持鄂钢开展短流程布局合作

一是以鄂钢为主体重组省内长材企业。依托宝武生态圈优势,鼓励以鄂钢为主体,探索股权并购、委托管理、产线租赁等模式,牵头推进湖北省内钢铁行业整合,布局发展网络型短流程环保型智能钢厂。力争整合省内2~3家长材企业,建设1~2个短流程绿色钢厂生产基地。

二是推动品牌协同合作。充分挖掘鄂钢品牌价值,加快推进钢材产品品牌协同合作,形成多基地、高市占产品生产布局。

(二)加快培育民营优势特色企业

一是鼓励建设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集团依托湖北金盛兰集团品牌规模效应、民营机制灵活、重组经验丰富等优势,探索以顺乐钢铁为主体,在与湖北金盛兰兼并重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省内外钢铁企业的整合,重点发展汽车、船舶、建筑用高品质宽厚板、薄板系列产品,建设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集团。

二是鼓励打造精品钢生产基地依托新港重工在省内外进行兼并重组,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有序合规开展钢铁产能转移,以重大项目为切入点,重点发展汽车、家电、集装箱用“以热代冷”极薄带钢系列产品,打造规模化、特色化、差异化的精品钢生产基地。

三是组建区域特色企业集团瞄准十堰汽车产业下游用钢市场需求,鼓励以福堰钢铁、榕峰钢铁为主体开展合作,重点发展汽车用钢、高品质绿色建筑用钢,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突出的钢铁企业集团。

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围绕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需求,加强“卡脖子”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推进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制造、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亟需的高端冶金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种结构调整为手段,以服务化创新为支撑,积极推动省内冶金企业全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结合EVI模式,围绕战略客户构建稳定可持续的营销网络,搭建“物流+企业+市场”的运作平台,持续提升冶金产品附加值

(一)加快钢铁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鼓励武钢、大冶特钢等龙头企业重点攻克1700MPa级超高强度冷淬马氏体钢、1000MPa级高扩孔钢、新能源汽车用800MPa级扭力梁用钢、深海油气开采高耐蚀OCTG管用超级不锈钢和耐蚀合金、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用高温合金、高速重载铁路用高强度钢轨及耐蚀钢轨、高性能取向硅钢、0.1mm及以下无取向硅钢等关键“卡脖子”材料,持续增加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长寿命、节能节材等高性能、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服务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联合重组及产能合作,以工艺装备现代化、大型化、连续化推动产品结构向“普钢+优特钢”方向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二)推进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结构调整

铜行业以大冶有色、华中铜业为依托,加快实施“补链、强链”工程,重点开发引线框架用新型高强高导/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高精度铜及铜合金细微丝、覆铜板及集流体用超薄铜箔等材料。加强铝行业龙头企业培育,聚焦汽车、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需求,加快建筑用铝材向工业用铝材转型,拓展铝合金压铸件及精密铸件市场。

(三)提高冶金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快提高冶金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着力培育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力争全省冶金工业领域累计创建单项冠军产品不低于3项、冶金产品实物质量品牌培育产品累计不低于30项。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推动汽车板、电工钢、特钢及特冶产品、超薄铜箔等实现创新、突破、引领发展;促进建筑用钢等支撑产品实现规模、效益、品牌发展。

一是航空航天领域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用高温合金、飞机用轴承、齿轮钢、发动机机匣用GH2909合金棒坯、航空关键部件用高强度不锈钢、宽体民航客机用起落架大规格锻材等国家级战略特冶产品。

二是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制造领域围绕汽车轻量化、安全、节能等需求,重点研制生产1700MPa级超高强度冷淬马氏体钢、1000MPa级高扩孔钢、新能源汽车用800MPa级扭力梁用钢、2000MPa级高淬透性空心稳定杆用钢、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乘用车变速器齿轮钢、超高强度超细规格钢帘线用热轧盘条、车身结构用铝材、铝合金压铸零部件等。

三是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重点发展深海油气开采高耐蚀OCTG管用超级不锈钢和耐蚀合金、深水高应变海底管、耐海水腐蚀钢管/MARILOY S-400、海洋工程及高性能船舶用420MPa-690MPa超高强钢、大线能量焊接用钢、海洋工程用超级不锈钢、海洋环境监测和采集系统用高性能不锈钢等。

四是先进轨道交通领域重点发展高强度高铁转向架用钢、高速重载铁路用高强度钢轨及耐蚀钢轨、高强耐蚀车体用钢、轻轨及高铁车身结构用高强度铝材等。

五是建筑结构用钢领域重点发展高强度抗震钢筋、耐蚀钢筋、抗震耐蚀耐火钢、高强高耐蚀彩涂板、绿色建筑用高强结构钢、高强型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六是电子信息领域开发引线框架用新型高强高导/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高精度铜及铜合金细微丝、覆铜板、集流体用超薄铜箔、铝光箔等材料。

三、实施产业基础再造

打好冶金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冶金工业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聚焦关系我省制造强省建设全局的核心领域、关键问题、重点任务,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以及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引导省内钢铁、有色金属行业限制类装备升级,大力推广非高炉炼铁、电炉短流程炼钢、无头轧制等先进技术装备,努力实现冶金工业从优到强的跨越。

(一)加快淘汰落后装备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等有关规定,钢铁行业淘汰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8平方米以下球团竖炉;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用生铁高炉;200立方米及以下铁合金生产用高炉(其中锰铁高炉为100立方米及以下);200立方米及以下铸造用生铁高炉(其中配套“短流程”铸造工艺的铸造用生铁高炉为100立方米及以下);用于熔化废钢的工频和中频感应炉,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弧炉等。有色金属行业依法淘汰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利用坩埚炉熔炼再生铝合金、再生铅的工艺及设备,无烟气治理措施的再生铜焚烧工艺及设备,50吨以下传统固定式反射炉再生铜生产工艺及设备等。并根据今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按照新的标准及时淘汰落后装备。

(二)加快优化工艺装备

引导发展绿色短流程炼钢,在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的前提下,推动限制类装备优化升级。推广应用新型节能电炉冶炼、废钢预热等先进工艺技术,鼓励建立低碳冶炼示范基地,适时发展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等低碳冶金工艺,鼓励发展电渣重熔、真空冶金等特种冶炼技术和装备及无头轧制、高效轧制、产品质量管理一贯制等技术;推广利用粗铜连续吹炼技术改造转炉,实现铜冶炼吹炼清洁生产。推动生产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型,逐步完善基础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和装备,提高冶金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产业链,聚焦冶金工业产业链短板和瓶颈,加强对“五基”领域的公关梳理,遴选一批“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练就“独门绝技”,推广“一条龙”应用示范项目。以冶金产品品质化为主导,围绕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备、结构优化、效益明显的产业链,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依托省内冶金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纵向深化、横向拓展与深度融合,培育钢铁与有色金属冶金新材料“工业树”,实现冶金产业链集群化协同发展。

(一)加快产业链优化升级

钢铁产业链。围绕材料型深加工、营销型深加工、产业型深加工,加快实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产业链、航空航天产业链、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链以及绿色建筑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业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共建高质量钢铁生态圈。

有色金属产业链。通过补链夯实铜、铝产业发展基础,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构建以电线电缆、电子通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冷家电和卫浴为主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链,补齐铜深加工短板,实现铜冶炼、铜深加工与PCB产业、电线电缆产业的协同对位发展。构建汽车、轨道交通、电子元器件为主的高端工业铝材产业链,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铝产业竞争力。

冶金文化产业链。鼓励冶金企业与社会主体合作,依托我省丰厚的冶金历史积淀和美誉的文化情怀,利用矿冶遗址、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空间等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重点在武汉、黄石等地市打造钢铁、有色冶金文化产业基地,实现现代工业、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打造新的城市风景线。

专栏8  产业链发展重点

1.钢铁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产业链:高品质热轧冷轧板材+优特钢棒线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整车制造。

航空航天产业链:高端特钢+特冶产品—机电系统及关键零部件—飞机、运载火箭制造。

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链:优质热轧板材+高性能无缝钢管—国产化配套装备+船舶分段制造—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

绿色建筑产业链高强抗震钢筋+优质热轧板材—装配式建筑。

2.铜产业链

电线电缆产业链电解铜—低氧铜杆—铜线材—高铁电机电磁线、变压器绕组电磁线及特种电机导体材料等。

电子信息产业链:电解铜—高精铜板带箔(电子铜箔)—集成电路(智能芯片)封装、LED电子散热材料和电子接插元器件等电子产品。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电解铜—低氧铜杆+高精铜板带箔—汽车电子连接器、汽车线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及充电桩。

制冷卫浴和高效散热装备产业链:电解铜—铜管+铜棒—制冷家电、卫浴、高效换热装备。

3铝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电解铝—铝板带、铝型材、铝合金压铸件—汽车车身用宽幅板材、汽车结构用高强铝材、汽车零部件用铝合金压铸件等。

轨道交通产业链电解铝—铝板带、铝型材、铸造铝锭—轻轨、高铁铝合金车体用高强度板材、轨道交通零部件用铝材等。

电子元器件产业链精铝—铝光箔—电子元器件等。

(二)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

一是增加省内资源供应落实钢铁产业政策,合理配置与开发省内铁矿资源。鼓励将大型资源基地优先配置给有实力、有业绩以及土地复垦、水土保持、矿井回填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良好的企业。加大国有大中型矿山周边的小矿山整治力度,规范矿山开采秩序,严禁越界开采矿山;坚持大矿大开,杜绝一矿多采。加大省内铁矿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持续推进武钢资源集团大冶、程潮和金山店铁矿等省内重点成矿区带勘探及储量升级工作,推动深部探矿,保障资源接续。加强省内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我省科教优势,加强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鄂西北钒钛磁铁矿等低碳选冶技术攻关,提高省内铁矿石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推进境外资源基地建设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开发西非和西澳等境外矿产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海外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建立境外矿产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海外投融资平台、海外矿山投资体系和风险评估控制体系的建设,积极利用境外资金,在提供持续稳定资源保障的同时,有效规避投资风险。

三是规范铜矿资源开发管理。着力提高资源勘查储量、开采水平、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对低品位、共伴生及难分选矿产的综合利用。加快铜矿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工作。在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铜矿资源开发计划,适度加强省内铜矿的开发,推进铜矿基地建设。结合铜产业链建设,综合考虑资源分布情况和保障能力,加强铜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境外铜矿投资。

专栏9  资源保障重大工程

重点推进省内在产矿山资源接续工作,支持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矿产资源,提高矿山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利用高磷铁矿、钒钛磁铁矿开展煤基熔融还原技术工业试验,通过选冶技术创新促进省内沉睡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省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能力。

重视钢铁原材料全球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依托湖北省沿江区位运输优势,加大引导和支持省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建立长期有效的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稳定原料供应基地,支持武钢利比里亚邦矿1000万吨项目扩产,进一步提升我省钢铁工业海外优质权益矿比例。

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冶金工业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污技术研发,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冶金企业建设,强化环保改造和环保设施同步运行,加强二次能源、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高效利用。

(一)推广低碳节能技术

减少原燃料消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优化流程及炉料结构,积极稳妥提高电炉工艺流程比例,提高废钢使用量;推进冶金上下游工序与相关行业的耦合发展,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协同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先进成熟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及耗能设备、加大非化石能源应用,实现多能互补。积极研发绿色设计产品,探索低碳冶炼新工艺,推动低碳冶炼技术及碳捕集、封存、利用等技术(CCS/CCUS)实现突破性应用。构建生产全过程碳管控监测与评估集成创新体系,推进行业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力争到2025年,吨产品综合能耗达到行业先进能效水平,吨产品碳排放强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确保按照行业进度要求实现碳达峰。

专栏10  低碳节能发展重点

1.原燃料结构优化

减少原燃料消耗,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优化流程及炉料结构,积极稳妥提高电炉工艺流程比例,提高废钢使用量。

2.推进循环经济耦合发展

推进冶金上下游工序与相关行业的耦合发展,实现协同减排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先进成熟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及耗能设备、加大非化石能源应用,实现多能互补。

4.创新工艺

低碳冶炼技术及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CCS/CCUS)。

5.构建碳管控创新体系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行现代测量管理体系(ISO   10012),构建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等产业及城市间的耦合发展,实现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三大功能,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加快钢铁、有色金属行业资源能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加强冶金渣、尘泥、烟气脱硫副产物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废旧汽车拆解产线和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新增10家以上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废钢铁加工企业。发挥“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平台资源聚集作用,重点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和有色金属行业固废综合利用、再生铜、再生铝产业。

专栏11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1.冶炼渣高效处理及深度综合利用

支持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加强钢渣高效棒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钢渣金属铁素资源的回收效率,降低尾渣中金属铁含量;加大钢铁渣微粉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钢渣尾渣等大宗冶炼渣利用附加值和利用效率。

2.含铁尘泥的分类回收及高效利用

支持省内长流程钢铁企业加大烧结机头灰、高炉布袋除尘灰等复杂含铁尘泥的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采用回转窑、转底炉和真空处理等技术进行提锌、提钾处理。

3.打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依托武钢、大冶特钢等重点钢铁企业打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集中建设废钢铁加工等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线,利用好废钢铁、钢铁渣、含铁尘泥等废弃物资源。依托大冶有色等重点有色金属企业发展家电拆解业,有效、合规处理废旧电路板、环保泥等含稀贵金属原料,打造“沿江涉稀贵金属固体物料处置中心”。依托省内优势企业开展铝渣提钒工艺创新,探索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发展路径,打造产业链条完整、工艺技术先进、产品特色突出的具备一流竞争力的绿色低碳钒产业集群。

(三)开展绿色评价工作

鼓励冶金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生态产品设计,加强冶金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水足迹和污染物排放研究。建立健全冶金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组织开展产品的绿色评价工作,大力推广应用绿色设计产品,为下游用户提供绿色用材解决方案,引导下游产业用材升级,促进高性能、轻量化、近终形、长寿命、可循环的冶金产品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25年全省通过评定的绿色设计产品数量累计达到10项以上。

专栏12  生命周期评价发展重点

1.生命周期评价环保诊断

普及生命周期评价理念,鼓励企业开展典型及高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工作,深入产品环保诊断分析,评估碳足迹、水足迹、污染物排放水平,实现产品生态设计,突出产品绿色特性。

2.创建绿色产品

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绿色设计产品,大力推广应用绿色设计产品,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六、打造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围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智能制造、品牌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建立健全全省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升级。

(一)加强科技创新

围绕冶金工业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以创新发展为引领,逐步加大科研投入,力争到2025年我省冶金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以上。加强冶金企业与上下游用户、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前瞻性、颠覆性、关键共性等“三性技术”研发,重点依托武钢研发高磁感取向电工钢、汽车高强钢等板带产品;依托大冶特钢攻关高端轴承钢、高性能模具钢、高压锅炉管、特冶锻材等高端特钢产品;依托大冶有色、华中铜业开展铜及铜合金熔体净化技术、永久阴极铜电解成套技术及装备、铜合金材料精密成形工艺与控制技术研究。支持省内铝行业企业开展无碳铝冶炼工艺、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等技术研究。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实践,依托鄂钢、湖北金盛兰等企业开展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技术等创新工艺技术研究。加快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临门一脚”关键技术产业化。

专栏13  科技创新发展重点

1.关键技术

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钢铁材料智能化设计与优化技术,耐高温、应力、腐蚀等服役环境适应性的材料设计技术、预报和诊断技术,铜及铜合金熔体净化技术、永久阴极铜电解成套技术及装备、冶炼渣、尾矿等循环利用技术、铜合金材料精密成形工艺与控制技术、汽车轻量化用高性能铝合金车身板制备技术等。

2.平台建设

搭建“产学研”技术交流平台、“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服务平台、“研发投入”资金平台、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平台及前沿、关键、共性工艺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

(二)推动管理创新

提升冶金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进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借助标准化管理思维,推动省内冶金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支持企业通过精益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生产数据建模、工艺精细管控、原料质量采选、产品质量预报、成本效益预报、大数据辅助决策等工作,以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效益。鼓励中小型冶金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对标达标改进等生产管控标准化工作,以管理创新促进企业提质升级。

(三)发展智能制造

加强5G、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冶金工业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实现工艺流程、资源配置、管理决策等全产业链优化。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重点开展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加快全省冶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力争到2025年,全省冶金工业智能制造水平明显增强,智能装备应用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力争打造8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

专栏14  智能示范与业态创新发展重点

1.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普及

加快工艺仿真软件的推广运用,重点发展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冶金工业供应链智能优化技术,生产制造流程多目标实时优化在线运行技术等。

2.智慧化运营项目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全局优化潜力,深化专业化集中管控和工序间有机衔接,实现企业智慧化运营。

3.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加快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智慧料场、智能高炉、一键炼钢、无人值守、机器人替代等实现产线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带动全省冶金企业向智能化生产发展,打造以武钢、鄂钢、大冶特钢、顺乐钢铁、大冶有色等为代表的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4.“前沿+工业互联网”融合项目

加速推进冶金工业与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四)加快品牌建设

推进冶金工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引领冶金工业提品质、创品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开展品牌提升行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性能一致性,树立良好市场口碑,全力打造企业和产业品牌。依托湖北省冶金工业历史积淀,加强冶金工业文化品牌传承,加强产品质量、绿色发展、社会贡献等方面的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扩大品牌曝光度,提升市场影响力。加强品牌管理制度保障和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在汽车用钢、特种冶金、高品质建筑钢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以及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品牌。

推动冶金工业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功能需求、质量要求为导向,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划底线”作用,突出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引领”作用,构建层次合理、供给完备的新型标准体系。围绕行业技术进步和品种开发,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提升标准的有效供给。加强标准上下游协同,完成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标准项目,加快推进钢铁、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国际化,提升湖北冶金工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和先进标准成为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保障发展质量、促进科技创新、树立品牌影响、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专栏15  品牌标准引领发展重点

1.质量服务建设

鼓励企业建立从生产到售后服务的全国质量管控和保证机制,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强化冶金产品相关的配套服务。

2.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冶金工业文化品牌传承,增强冶金工业的社会认可度。加强知识产权、品牌声誉的保护力度,为培育知名品牌营造良好环境。

3.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研究建立并不断完善冶金工业的标准体系,突出标准体系对标准化工作的指导作用,支撑标准化工作科学、高效、协同开展。

4.提升标准有效供给

围绕产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标准研制工作,规范和促进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细分领域和专用产品,加强专用标准的研制,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标准适用性。

5.强化标准实施

强化发布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将标准对质量的约束落到实处,鼓励开展对标达标和评价工作,发挥标准的引领示范作用。

(五)强化安全生产

结合全省冶金工业发展现状,围绕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要求,立足源头预防,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强化安全措施落实,淘汰落后工艺装备,采用先进成熟、安全可靠、危险性小的工艺设备设施,对涉及的危险工艺、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建设,鼓励配套互联网预警技术,搭建可视化、智能化平台。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减少和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税金融扶持

用好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并积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钢铁及铜、铝等有色金属企业在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产能置换、智能制造、科技创新、标准化等关键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落实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推动冶金工业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健全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冶金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聚焦湖北省铜、铝等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可探索制定落实金融、财税、工商等各方面优惠政策,吸引产业链优势强企集聚发展。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与梯队建设,完善产业人才体系,探索建立涵盖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外部人才引进、开放式人才资源合作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打造哑铃型多元化人才梯队。探索建立开放式人才资源平台,积极嫁接外部智库,建立外部智库资源合作渠道及合作机制,开展与外部智库双向资源和人才交流,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冶金行业专家库建设。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能耗指标、碳排放交易市场,盘活能源消耗指标资源,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并优先保障各项要素供给,支持优势企业参与新能源及水电电力直接交易,降低生产成本。综合运用差别电价、差别水价等政策,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绿色工厂聚集,倒逼粗放型企业转型升级。做好低碳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

四、强化监管严控风险

加强审查核实力度,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强化质量、装备、环保、能耗、安全等要素约束作用,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畅通社会公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举报平台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充分落实重大项目决策前信息公开机制,严把项目引进质量关,坚持落实安全、环保一票否决制。妥善处置债权债务,重点防范化解冶金工业企业资金链、企业互保联保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组织规划实施评估

做好本规划与湖北省相关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衔接,协同推进实施。省直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实施的行动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有关市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落实具体实施方案和任务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委托国内权威的第三方评估咨询机构,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成果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调整。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