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省经信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省经信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2-03-28 10:15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757009218/2022-29394 发文日期 2021-12-31
发布机构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化工 有效

鄂经信规划〔2021206

各市、州、县经信局,省直相关部门:

现将《湖北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

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1231



湖北省现代化工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及循环经济战略,着力打造万亿级现代化工产业(涵盖石油和化学工业),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产业支撑,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省现代化工行业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控新增过剩产能,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积极培育化工新材料、先进磷化工和专用化学品等高端制造产业,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一、发展现状

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全省现有规上化工企业1112家,2016年至2019年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7%、4.9%、4.7%、8.3%,2020年同比下降6.3%;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增长3.8%、11.2%、8.1%、3.7%,2020年同比下降12.9%。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5322.5亿元,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2位,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4641亿元,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基地。

优势产品全国领先。“十三五””以来,我省一批石化产品市场占有率高,部分产品产能产量问鼎全国乃至全球之最。如苯甲酸苄酯、苯甲醇、苯甲酸、季戊四醇、H酸、对位酯、食品五钠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草甘磷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一,活性染料中间体、有机硅单体等产品产量居亚洲第一,化肥、磷肥、精细磷酸盐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硫酸、农药、纯碱、聚丙烯和聚氯乙烯树脂等均居全国前列。

1:湖北省石化主要产品产量表(万吨、万条)

产品名称

2019

2020

原油加工量

1510

1268.5

乙烯

90

69.8

硫酸

849

837.6

合成氨

345

393.8

磷矿石

2355

2023

化肥(折纯),其中:

745.9

850.7

氮肥(折纯)

243

238.1

磷肥(折纯)

502.9

612.6

磷酸铵肥(实物)

1265

1876

尿素(实物)

71

67.3

纯碱

164

173.3

烧碱(折纯)

80

80.4

其中:离子膜烧碱(折纯)

61.3

59.9

盐酸(折标)

48.4

47.4

涂料

263

136.6

农药(折纯)

18.4

14.9

纯苯

19.9

15.3

精甲醇

50.2

73.6

合成树脂

100

174

合成纤维

15.9

33

轮胎外胎

748.8万条

807.7万条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乙烯及系列产品、专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磷系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生物农药、新型功能肥料等高端化工产品发展较快,占比达到30%以上。中韩石化完成110万吨乙烯脱瓶颈改造,三宁化工合成氨原料结构调整及联产6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兴发集团开发的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等电子化学品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一批小合成氨、小普钙、小磷铵、小复混肥、小碳铵、小黄磷、小电石等低端、高耗能、高污染“小化工”完成淘汰。

  创新动能显著增强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稳步推行,大型石化企业基本建立了能源管控中心,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工业机器人在大型石化企业得到充分应用,危化品生产实现DCS智能控制;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兴发集团“芯片用超高纯电子级磷酸及高选择性蚀刻液生产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业黄磷生产电子级磷酸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全国化工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宜化集团磷矿安全开采绿色浮选与矿山生态修复一体化关键技术、低品位难处理胶磷矿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湿法磷酸及伴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等先进磷化工技术获省科技进步奖;三宁化工建成5G+智能工厂,推动精益生产,非均相氨肟化-溶剂重排国际首创技术的己内酰胺装置建成投产,节能效果显著。

龙头企业实力提升。我省一批石化企业竞争实力较强,部分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行业单科冠军。中韩石化、荆门石化、金澳科技、兴发集团、宜化集团、三宁化工、新洋丰农业等7家企业主营收入过百亿。全国磷肥企业 10 强中我省独居 4 席(新洋丰农业、祥云集团、宜化集团、三宁化工),兴发集团是全国最大精细磷化工生产企业,宜化集团是全国最大化肥生产企业,新洋丰农业是全国最大高浓度磷复肥和新型肥料生产企业,武汉有机是全球最大苯甲酸钠生产企业,绿色家园是全球最大环氧树脂材料生产企业,祥云集团为全国最大磷酸一铵生产企业,安道麦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六大农化企业。

园区规范建设加速。“十三五”期间,全省确认合规化工园区51个,化工企业入园率为65.2%,高出全国14.2个百分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化工园区有7个,包括武汉化工园区、荆门循环化工园区、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姚家港化工园区、宜都化工园区、猇亭化工园区、潜江泽口化工园区。51个化工园区全部实施了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价,武汉化工园区连续六年入选中国化工园区20/30强,武汉化工园区、猇亭化工园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猇亭化工园区、潜江泽口化工园区、姚家港化工园区纳入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武汉化工园区、姚家港化工园区、宜都化工园区评为国家绿色化工园区。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聚焦着力解决“化工围江”突出问题,根除长江污染隐患,消除人口密集区安全隐患,强力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标志性战役,完成关改搬转任务清单企业409家、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清单企业146家,实现了搬高搬绿搬强,取得积极成效。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创建全国示范绿色产品16个、绿色工厂9家、绿色园区2个。

“十三五”期间,我省石化产业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制造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仍存在发展不够、创新不足、结构不优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实力有差距。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万亿”级石化大省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产业层次有差距。产业链延伸不够,同质化严重,“传统为主、高端不足”的特征仍较明显,乙烯产业链延伸不够,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存在短链、弱链等问题。三是技术创新有差距。我省石化工艺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占比达63%,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6%,尤其是在中低品位磷矿利用、湿法磷酸精制、磷石膏综合利用、新能源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短板比较明显,制约了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

二、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刻调整与变革中,国际环境多变且日益复杂,世界经济因疫情的影响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面对日益严峻的碳减排形势,行业发展面临着成本、技术、工艺、管理、替代能源竞争等诸多挑战,亟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心正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国内看,我国石化产业链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发展潜力大、回旋余地广,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不断开拓的国外市场,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都居世界前列,具有应变破局、开辟新局的基础和能力,呈现长期稳中向的好趋势。基于国内外形势,党中央作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要求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基建与新技术带来发展新动能。国家进一步加大新基建项目建设,将持续拉动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基础化工原料的国内市场,各行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对石化产品的巨大依赖,将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将加速石化工业数字化转型,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力。但“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我国石化行业长期存在的突出矛盾,传统产品结构优化,落后产品加速淘汰,过剩产品压减产能的任务仍很艰巨。国家对能耗、水资源严格管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行动等,对全行业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本质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从全省看,“十四五”时期,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机遇,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着力打造现代化工及能源等万亿产业集群,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巩固提升发展优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省现代化工产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考察湖北、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降耗减碳、本质安全,实现现代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我省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技术优化、产能升级、行业整合一体推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现代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坚持高端引领发展。坚持发展高端产品的产业定位,围绕乙烯、磷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链产品,提高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推动化工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坚持规范集聚发展。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指南(试行)》《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要求,优化布局沿江化工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规范化工园区建设,打造智慧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严格执行禁止在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化工项目。

坚持安全绿色发展。树牢安全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安全环保红线意识,强化全生命周期管控,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持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综合治理,通过技术创新、装备改良、系统优化,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本质安全的现代化工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催生新发展动能的核心驱动力,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行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以先进生产线为特征的迭代改造,不断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力争迈进全国石化强省第一梯队行列,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初步建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产业基地。

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到2025年,我省现代化工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2025年,石油化工、先进磷化工、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实现快速发展,中高端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到2025年,培育5家主营收入过500亿元企业、10家过100亿元企业、20家过50亿元企业。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2025年,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园区建设更加规范,积极推进武汉炼化一体化产业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高端电子化学品专区建设,争创国家级宜荆荆先进磷化工产业集群,培育5个过500亿元化工园区。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炼油、乙烯、轮胎、尿素、磷铵、烧碱、苯甲酸钠、纯碱、有机硅、草甘磷、黄磷等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跃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批知名自主品牌,优质产品率持续提升。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到2025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新产生的磷石膏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实现产、消(磷石膏综合利用及安全堆存)动态平衡。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到2025年,在石化、化肥、磷化工、盐化工、轮胎等领域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绿色化工园区完成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开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

2:“十四五”期间现代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5

产业规模

主营收入 (亿元)

7500

年均增长率 (%)

8

企业规模

主营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数(家)

5

主营收入100-500亿元的企业数(家)

10

主营收入50-100亿元的企业数(家)

20

园区建设

主营收入过1000亿元化工园区数(个)

1

主营收入过500亿元化工园区数(个)

4

绿色发展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

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达到国家规定要求




1 湖北省现代化工产业布局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增动能、补短板、优结构,促进石化产业安全环保达标、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宜荆荆国家级先进磷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国内一流的微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重点

(一)石油化工

加快推进武汉炼化一体化、荆门百万吨特种油、百万吨化工产品项目、潜江油品升级深加工项目建设,实现炼油与烯烃、芳烃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降油增化”,推进低碳烯烃基础原料多元化,重点建设乙烯下游产业链,提高下游高端化工产品的比例,实现由“炼油化工型”向“化工材料型”转变,建设中部地区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及绿色环保特种油蜡基地、中部地区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石油化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


专栏1:石油化工重点发展方向

武汉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快建设炼化一体化基地,推动武汉基地由“炼油化工型”向“化工新材料型”转变;调整炼油及化工产品结构,实施“降油增化”,调整乙烯下游产品生产结构,延伸打造乙烯、丙烯、环氧乙(丙)烷、碳五、碳九、芳烃等6大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乙烯下游产业链,建设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及化工物流等产业集群。

荆门双百”项目建设。加快炼油结构调整,实施“油转化”,推进荆门百万吨特种油、百万吨化工产品项目建设,实施特种油品改造提升,促进产品升级和品牌高端化,扩大高端产品总量规模,进一步提升百万吨特色产品基地规模效益,加快建设百万吨化工产品基地;整合优化芳烃资源,积极对接塑料及橡胶等产业,打造C2C3C4C5、甲苯、C8C9芳烃等石化加工产品产业链,推动向炼化特一体化转型发展。

潜江油品升级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加氢精制、加氢改质、加氢裂化等油品质量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芳烃化工,延伸发展聚碳酸酯、环氧丙烷、苯乙烯、乙丙橡胶、聚烯烃弹性体(POE)等高端新型化工材料,完善和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

2 炼化一体化产业链


(二)现代煤化工

支持荆州、宜昌等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浩吉铁路十字交汇优势,面向国家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湖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利用为主线,以新能源新材料为发展方向,以能源化工和高端化工产品为重点,支持荆州、宜昌等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培育形成能源化工产品、高端煤化工产品两大集群,实现基础化学原料、化工新材料、高效肥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多板块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现代煤化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专栏2:现代煤化工重点发展方向

荆州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以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安全利用为主线,以新能源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突破性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形成煤制氢、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以能源化工和高端化工产品为重点,打造高性能树脂、合成纤维、工程塑料、有机溶剂、专用化学品、锂电池、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PETG、碳纤维、针状焦和炭黑等多板块融合的产业格局。重点推动华鲁恒升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项目建设,打造煤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宜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碳一化工制造产业链,推动煤炭深加工向聚酯、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高性能纤维、功能性隔膜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重点推动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华强化工等公司氨醇改造升级项目,三宁化工尼龙66盐、甲醇制芳烃、己内酰胺及尼龙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3 现代煤化工产业链

(三)先进磷化工

围绕做强做大磷化工产业,着力优化磷化工产业结构,继续保持磷复肥全国优势主导地位,推动磷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特种阻燃材料、黑磷纳米材料及生命健康领域突破性发展,引导支持磷化工企业开发具有特种功能和专用性的精细磷化工产品,推广磷酸生产绿色先进工艺,提高磷资源回收率,提升磷石膏品质。推动磷化工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磷化工领军企业,创建全国精细磷化工及磷系新材料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磷复肥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先进磷化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500亿元。

专栏3:先进磷化工重点发展方向

磷系新能源材料。重点发展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磷系新能源材料。加快推进宁德时代邦普、兴发集团、天赐、中国化学等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建设,配套发展锂电池隔膜、负极材料等产业,延伸下游产业链。

精细磷酸盐。重点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精细磷酸盐。大力发展功能性磷酸盐、复配磷酸盐、聚磷酸、聚磷酸铵等深加工产品。

氟材料。围绕磷矿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扩大无水氟化氢产能,配套开发下游氟橡胶、氟涂料、含氟精细化学品等。

磷系阻燃剂。重点发展次磷酸铝、磷化氢、灭火级磷酸脲、聚磷酸铵、氮磷协效阻燃剂等系列产品。优化升级生产工艺,开发阻燃剂新品种,发展TCPPBDPTEPAPP等高附加值产品。

黑磷。加强二维材料的研发力度,鼓励研发黑磷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推进黑磷在场效应晶体管、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开发。

高效绿色农药。发展磷系有机农药及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型功能肥料。积极开发缓控释肥、水溶肥、特种专用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功能肥料。


4 先进磷化工产业链


(四)盐化工

充分发挥丰富的盐卤资源优势,加快烧碱、纯碱、氢、氯气等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氯系有机合成及医药中间体、氧化消毒剂、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形成“卤-盐-两碱-精细化工-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推动宜昌、潜江、荆州、云梦、应城等盐化工产业发展,提升产品价值链,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专栏4:盐化工重点发展方向

氯碱深加工。围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发展氯碱-石化一体化、氯碱-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链,延伸拓展区域氯气产业链,推动实现氯气就地转化。重点发展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下游有机氯产品。推广零极距电解槽、氧阴极电解槽、井下循环制碱绿色工艺等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对氯碱行业进行改造提升,推进工业废盐综合利用,形成绿色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体系。

氯气、氢气深加工。积极推动氯气、氢气资源向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关联集聚,氯气、氢气下游产业向高端精细化延伸。推进氯气与氟硅化工、氯气与石油化工的横向耦合与关联发展。



5 盐化工产业链

(五)精细化工

积极发展高性能、专用性、绿色环保的精细化工产品,大幅提高精细化工产业比重。继续巩固我省在农药、涂料、染料及中间体、精细磷酸盐等细分领域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胶粘剂、塑料助剂等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以半导体化学品为主方向,抢抓京东方、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一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纷纷落户湖北武汉的历史机遇,紧盯武汉“光芯屏端网”半导体配套材料产业,加快 PPT 级和高纯、超净试剂、超高纯电子特气开发与高端市场推广应用,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高端精细化学品及专用化学品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专栏5:高端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方向

农药。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

染料、颜料。重点发展满足纺织印染行业新工艺、新纤维以及节能环保要求的染料新品种、新剂型,积极开发和推广染料、颜料生产的清洁生产新技术。

精细无机盐。推广使用先进的无钙焙烧、液相氧化等铬盐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活性碳酸钙、超微细及纳米碳酸钙、超微细碳酸钡、超微硫酸钡等高档精细碳酸盐产品。

涂料。重点发展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紫外光固化涂料、粉末涂料和含氟功能涂料等环境友好涂料品种,大力发展船舶防污涂料,集装箱、钢构防锈涂料,高性能粉末涂料、风电风片涂料等功能性专用涂料品种。

胶粘剂。重点发展水基型、热熔型、无溶剂型、辐射固化、改性、生物降解等低VOCs含量的产品。

水处理剂。重点发展绿色水处理剂、有机絮凝剂和高效安全型杀菌剂等产品。

塑料助剂。重点发展无毒增塑剂、无卤阻燃剂、无铅热稳定剂。

橡胶。重点建设武汉、荆门、十堰、黄石等大型子午线轮胎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子午线轮胎生产比例。

表面活性剂。重点发展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ESAEOS),含氟、含硅、含硼等特种产品。

建筑化学品。进一步提高聚羧酸减水剂的市场占比及产品档次,加强水泥助磨剂等产品的应用,提高建筑密封材料和防水材料的性能,发展高性能建筑防污、防腐涂料。

催化剂。积极研发贵金属催化剂、稀土助剂、石化裂化催化剂、生物催化剂、纳米催化剂等产品。


专栏6:高端专用化学品重点发展方向

高端电子化学品。重点发展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级特气、电子级电镀液、电子级研磨液、电子级前驱体、电子级硅材料等,加快开发电子级磷酸、电子级硫酸、电子级混配、电子级氢氟酸、四甲基氢氧化铵等系列产品。重点推动兴发集团高端电子级化学品专区建设。

微电子材料。重点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光刻胶,超纯氨、电子级高纯氢等高纯试剂,电子级双氧水、电子级氨水等半导体及面板显示用电子材料,电子级微电子材料、功能性材料、锂电池材料等。重点推动潜江微电子材料产业园建设。

半导体化学材料。重点发展膜材料、CMP浆料、光刻胶等半导体用材料及化学品,感光干膜、OLED发光材料等平板显示材料,氮化镓、碳化硅等5G材料;积极发展水处理膜系列(反渗透膜、超滤膜、微滤膜、纳滤膜)、平板显示用PI基膜和PET基膜、光伏用EVA膜、血液透析膜、电子信息用膜、电池用隔离膜和交换膜等。重点推动武汉化工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园建设。

6 高端精细化学品及专用化学品产业链


(六)化工新材料

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行业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化工新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和国外封锁,提升我省化工新材料主体产业化水平。重点推进高端聚烯烃、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特种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快速发展,为湖北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力争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

专栏7: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高端聚烯烃。重点突破高碳α-烯烃共聚烯烃、聚烯烃专用料以及共混改性塑料和塑料合金,提升现有高端聚烯烃产品的性能。

工程塑料。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的聚酰亚胺等系列材料、半芳香耐高温尼龙、新一代电子信息用特种液晶高分子材料。提升高性能聚甲醛、PET/PBT树脂、聚苯硫醚、尼龙、聚酰亚胺等工程塑料工业技术,加快开发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非结晶型共聚酯(PETG)等高端产品。

聚氨酯。重点突破TPU弹性体、环保功能性聚醚、聚氨酯树脂基复合材料、聚氨酯泡沫稳定剂新品种、硅改性聚氨酯密封胶等生产技术;着力发展高等涂料、高档合成革、弹性体、胶黏剂、火箭推进剂用IPDI等特种异氰酸酯。

氟硅材料。重点推进苯基有机硅单体及衍生物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系列化、差异化、复合化、专用化的高端氟硅聚合物,含氟功能性膜材料和高品质氟硅精细化学品。

特种合成橡胶。重点发展石油基特种橡胶、含氯、氟、硅、磷特种型材和橡胶材料等,突破氟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等产品生产技术,积极开发聚烯烃、聚酯、聚氨酯等新型热塑性弹性体。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碳纤维、芳纶、电子柔性显示材料及尼龙6、尼龙66、纺织纤维材料等。

功能性膜材料。突破太阳能电池封装用聚氟乙烯膜、特种光学聚酯膜、液晶面板生产用聚乙烯醇膜技术;提高氯碱工业用离子膜膜电阻和跨膜电压等性能;促进燃料电池膜及工业用高性能双极膜装备实现产业化。强化锂电池隔膜的研制开发,实现中高端隔膜国产化。

无机新材料。突破发展无机纳米材料、无机晶须材料、光催化材料、石墨烯材料、黑磷、半导体晶圆材料和无机纤维材料。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重点培育聚乳酸、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PBS/PBAT类降解塑料等。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

大力实施石化行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加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应用,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高端化改造,引导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自主设计水平、系统集成能力快速提升,实现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推进绿色化改造,推进化工行业企业应用节水、节能、降耗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化工行业安全设备更新、安全先进工艺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应用,不断提升安全化水平。推进智能化改造,全面推广应用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研发系统等数字化应用与改造,支持企业应用智能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等进行改造升级,打造行业企业标杆。

(二)推动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通过“控总量、优布局、促提升”,促进我省化工园区高标准建设与发展。

加强化工园区布局的顶层设计。结合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化工园区认定工作,综合资源与市场、安全与环保、产业与技术、建设与交通等因素,从省级层面规范化工园区的整体布局,建立化工园区升级与退出机制,统筹资源要素,实现协同发展。严禁在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内建设化工园区。

推进高水平化工园区高标准建设。按照原料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物流一体化、安全消防应急一体化、环境保护生态一体化、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科创管理服务一体化 “六个一体化”发展理念,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加强和完善园区基础和公用工程建设,力争建成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化工园区。

严格园区化工项目准入。严格园区化工项目准入标准和准入程序,建立园区化工产业“禁限控”目录,从源头上提高新引进和新上项目的质量。开展入园项目评估,对入园项目的土地利用率、工艺先进性、安全风险、污染控制、能耗水平、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严格控制跨区域转移项目到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环保管理较差的园区布局。

提升园区安全水平。推进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加强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实施园区安全风险指数管理,突出对系统性安全风险的整治,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防范危险化学品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风险可控,消除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化工园区。

加快智慧化工园区建设。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支撑,围绕安全生产、环境管理、应急管理、封闭管理、能源管理、运输管理、园区办公、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整合与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化工园区智能化管理和高效运行。

(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化工制造技术,实现化工原料和反应介质、合成工艺和制造过程绿色化,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积极开发和环境友好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的替代技术,实现有毒有害物和环境敏感溶剂的替代。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加快培育一批以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为特点的化工行业绿色工厂。

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制定现代化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碳排放核算、碳足迹、碳减排、碳评价标准体系。加快淘汰现代化工领域产能利用率低、污染严重、能耗大的工艺与产品,深入开展能效对标,加强企业能源管理,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新一代清洁高效可循环生产工艺、节能减碳及过程强化技术等,提高单位碳利用效率。追踪化工产品碳足迹,加强化工产品生产、利用和回收体系建设,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探索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转化利用、封存等主动降碳路径。

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强化全生命周期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减少有害物质源头使用,削减生产过程污染排放,针对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工艺环节,研发推广过程减污工艺和设备。推广先进适用环保治理装备,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聚焦涉重金属、高盐、高有机物等高难度废水,开展深度高效治理应用示范,严格废水排放双控,加强固废绿色化处置,加强污染物在线监测和联网管理。推进废酸、废盐、废催化剂、精馏残液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固体废弃物差异化处理措施。

(四)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

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数字化,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监控及管理,加速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数据集成共享,实现生产管控一体化。支持构建生产全流程运行数据模型,基于数据分析实现工艺改进、运行优化和质量管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广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关键设备上云上平台,聚焦设备管理不透明、工艺知识传承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水平不高、安全生产压力大等痛点,以设备智能管控为切入点,在设备健康管理、智能炼化生产、供应链协同、安全监控等方向开展数字化转型。

推进智能化制造。提升企业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推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在企业的深化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的云化部署和优化升级,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推动开展工业互联网改造。实施“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园区开展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漏水检测等系统建设,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推动碳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协同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加快安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和智能化分析。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引导行业企业加快构建安全生产快速感知、全面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系统评估的新型能力体系。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大型化工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引导第三方电子商务行业平台向网上交易、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提升平台运营服务能力。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协调推进各部门、各市州横向互动、上下联动,确保规划落地实施。进一步细化落实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年度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适时开展终期评估,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实施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督促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完成。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作用,落实好“鄂办发〔2021〕33号”、“技改13条”等重大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化工产业开展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等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在“转”字和做“加法”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围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产业资金、人才、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保障。落实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等政策,加强监管执行力度,严格约束性指标管理。严格执行行业能耗准入、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标准,健全节能标准和计量体系,完善节能评估制度,实现能源消耗总量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强化人才支撑保障。以重点企业产学研平台建设为基础,促进专业人员素质提升,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鼓励科技人才定向流动、多点从业。着力引进培育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推动高校石油和化学工业相关学科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产学研结合,鼓励院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化工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化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升行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