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信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索 引 号 | 757009218/2023-10069 | 发文日期 | 2023-03-29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 ||
分 类 | 其他 | 有 效 性 | 有效 |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经信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2023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2023年3月29日
2023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特殊而重要。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促转型、优生态,促进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成势见效,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进“三高地、两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夯实工业支撑。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以上。
一、狠抓运行调度,加快推动工业经济整体向好
(一)抓牢首季开局。组织安排好春节期间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确保连续性生产企业以及有订单、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稳定和扩大生产;积极协调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给,保障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切实抓好春节后企业开工率调度,加强企业复产帮扶;力争一季度完成全年目标23%以上,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季度实施工业技改项目数3000个,新开工技改项目数400个,确保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2%;实施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数300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数400个;推动十堰万润新能源二期、宜昌容汇锂电、襄阳锂源新能源、黄石新兴管业等项目一季度顺利投产,武汉东风本田、黄石弘盛铜业、华新绿色建材、荆州美的洗衣机、玖龙纸业等一季度满产发力。
(二)抓实精准调度。突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时段的跟踪调度,持续深化“双联双百”工作,制定汽车、电子、石化、冶金、食品等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持续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和新能源车下乡活动,力保汽车行业平稳运行。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不畅、市场主体困难等堵点、难点、痛点,做好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判和把控,落细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抓好企业用能、用工等要素保障。强化目标督办,继续实行排序通报、分片督导、落后约谈等制度,强化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工业全年稳运行。
(三)抓好重大增长点。持续深化 “十大服务”行动,坚持省市县联动,实施台账管理、强化分级督办,盯紧盯牢65个预增产值过10亿元、706个预增产值过亿元、2472个预增产值2000万元以上工业重大增长点,推动东风本田、万润新能源、亿纬动力、东风乘用车等项目早投产、快达效。巩固完善分级协调督办机制,定期梳理投产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并督促协调解决,强化增长点动态监测调度和一对一包保联系服务,坚持按季通报各地工业增长点投产进度,努力扩大工业增长面。
(四)抓紧项目投资。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集群、龙头企业、重点区域等,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谋划储备一批强链延链补链、填补空白、发展前景好的重大项目。强化工业项目谋划库、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四库”建设,实行清单管理,动态推进。健全省市县三级服务投资50亿元、10亿元及1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机制,做好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加快武汉中航锂电、襄阳比亚迪、宜昌欣旺达、荆门亿纬动力、孝感楚能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
二、狠抓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完善“揭榜挂帅”等市场化机制,强力推进技术攻关“尖刀”工程,加快突破一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聚焦“五基”产业(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及装备、工业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深化产学研用合作, 加强芯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联合攻关、设备研发和国产替代。开展汽车“缺芯”问题集中攻坚,推动亿咖通、黑芝麻、梦芯科技等企业与整车企业开展产业协作,重点突破自动驾驶计算芯片、智能驾舱处理器、车载边缘计算服务器芯片、高精度位置导航芯片等核心技术。落实《推进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若干措施》,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37%以上,推动氢能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迈上国家级。做优“科技副总”选派服务、产学研合作对接、创新产品应用示范等工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用好用足“技改13条”等政策,放大省级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力争一季度下达70%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拨付计划。每季度继续分行业召开技改现场会,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食品、家电等行业适应消费需求加强品质升级。支持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地主动承接广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和示范工厂建设,遴选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30家以上。力争实现全年工业技改增长12%,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5%。
(七)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基地二期、人福药业全球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制定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科学、元宇宙、6G与未来网络、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谋划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发展先导试验区。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力争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三、狠抓五大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八)健全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突破性发展五大优势产业部署要求,按照一个优势产业、一名省级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加快推进咨询诊断、政策研究、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持续加力打造“51020”现代产业集群,聚焦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强化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实施链长领导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的“链长+链主+链创”融合工作机制,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提标提档,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九)推动强链稳链补链。发挥五大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延伸创新链、完善产业链、补齐供应链,推动上下游有机整合、有效衔接,力争五大优势产业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配合省人大出台《光电子信息产业促进条例》,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建设、华星光电t5、长飞先进半导体武汉基地、闻泰科技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支持东风猛士、上汽通用奥特能、小鹏汽车、集度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对东风雷诺、众泰汽车、江南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的指导,推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车型10款以上,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50万辆以上。加快东风公司全新一代商用车平台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商用车绿色低碳高效智能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分梯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推动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武襄十随汽车产业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做优,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十)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支持黄石、鄂州、黄冈、潜江等地与武汉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配套协作,支持武汉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海康威视武汉智慧产业园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武汉、襄阳在“车路协同”方面探索新路,支持十堰发展氢能重卡、随州发展电动专用车;支持襄阳、宜昌、黄石、孝感等地积极打造北斗特色产业园。推动长江车谷基金、生命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北斗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筹办好光博会、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武汉)机电产品博览会、算力发展大会、北斗智能应用大会等重大展会活动,提高优势产业国际影响力。
四、狠抓数字技术赋能,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十一)夯实数字新基建。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工程,全年新建5G宏基站2万个以上、累计达到10万个,行政村5G基站通达率达到60%以上。加快推进“东数西算”中部枢纽节点、中金武汉数谷、武汉人工智能中心二期、武汉超算中心、东岳庙大数据中心二期等25个等重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数据枢纽。梯次培育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和“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力争工业互联网中部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100亿个,二级节点数量达到35个,拓展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打造高水平“产业大脑”。加快数字赋能城市,推进襄阳、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试点。持续推进信息消费,深化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
(十二)推动产业数字化。大力开展“上云用数赋智”,出台《全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管理办法》,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抓好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全省通过贯标企业超2300家、上云工业企业突破5.5万家,上云覆盖率达到50%左右。推动5G全连接工厂建设,打造5G全连接工厂10家以上。聚焦5G全连接工厂、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推广典型应用案例100个以上、数字场景 100 个以上,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无线电频谱资源利用和管理,扎实做好无线电安全保障工作。
(十三)促进数字产业化。落实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出台《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行动,培育壮大光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打造人工智能、超算服务、空天信息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持续办好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5G绽放杯大赛等活动,加快打造中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地。制定出台软件产业发展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推进信创产业“两基地一园一中心”建设,开展湖北软件名园、名企认证计划,推动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扩容提质,打造武汉“工业软件之都”,支持宜昌、襄阳、荆州、黄石等地发展特色软件产业。继续推动国家级信创适配基地运营主体落地,推进湖北信创产业园区开园,加快信创产业集聚发展。力争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800亿元、大数据产业营收突破800亿元。
五、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十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总结推广各地实施成长工程经验做法,开展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强化典型示范、激励导向和考核检查,确保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500家。
(十五)支持优质企业发展。制定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措施,完善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方案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组织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对接“百场万企”交流活动,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继续开展常态化申报、即时性受理、个性化诊断、全过程服务,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左右。推动省内优质企业“走出去”,支持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十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健全民营企业参与制定重大涉企政策机制,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继续公开发布湖北民营企业100强、民营制造业100强,开展“创客中国”湖北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构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开展减轻企业负担专项行动,狠抓惠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做好工业(冶金)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六、狠抓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湖北
(十七)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冶金工业领域,依托省内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布局优化与链条延伸,建成国家高品质特殊钢研发和生产基地,支持黄石打造铜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石化工业领域,培育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重点推动武汉炼化一体化、荆门百万吨特种油、百万吨化工产品项目、潜江油品升级深加工项目建设,支持荆州、宜昌等突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现代煤化工产业,打造宜荆荆国家级先进磷化工产业集群;推动磷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特种阻燃材料、黑磷纳米材料及生命健康领域突破性发展,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微电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材工业领域,重点发展光伏玻璃、高标号水泥、功能性混凝土、干混功能砂浆、功能玻璃深加工、名优石材、中高档陶瓷、石墨及石墨烯材料和高端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绿色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链,建设国家砂石骨料战略基地。
(十八)加快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科学编制《湖北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细化实化重点行业碳达峰任务书、施工图、路线图。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创建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开展化工园区复核和认定,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化工园区。加快钢铁、有色、化工等重点行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准入。支持荆门高标准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支持房县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展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耗指标达标情况监督检查和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改造力度。继续开展节水型示范企业、水效“领跑者”创建活动,促进废水循环利用,推动重点行业水效达标。
(十九)强化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贯彻落实《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试行)》《湖北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任务清单》,加强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确保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5%的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推进湖北化肥和中孚化工等2家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确保如期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危化品搬迁改造任务。
七、狠抓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经信队伍
(二十)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将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推进省委巡视问题整改落实,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机制,推动上级工作要求落地落实。落实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持续办好“处长上讲台”。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和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开展新一届“红旗党支部”和“两优一先”评选,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统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党费收缴、使用,推行党务公开。抓好统战、群团工作。开展文明单位、书香机关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二十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从严从实开展好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规范督查检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围绕责任落实、权力运行、政治教育和制度机制等重点方面,切实加强“一把手”监督。严肃监督执纪,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合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防控措施,确保依法秉公廉洁用权。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扎实开展整治生态分析研判,加快建设“好正实优”的清廉机关、模范机关。
(二十二)提升经信工作效能。采取组训、调训、专题研讨班和网络在线学习等形式,分层分级组织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专业能力、涵养专业精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强和改进干部培养锻炼机制,持续推进干部交流轮岗。持续抓好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统筹推进经信系统“双联双百”“十大服务”,久久为功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坚持不懈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以更有温度、更有效率的服务推动市场主体加快成长。深入推进共同缔造,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抓好对口援疆援藏、“616”帮扶工作,做好驻村帮扶。加强机关政务运行、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离退休干部和直属单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做好改革、综治、信访、维稳、保密、档案、文明创建、普法、国家安全、国防信息动员、禁化武、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双拥等工作,提升经信机关治理效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