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2024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4年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4-02-15 10:00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757009218/2024-21098 发文日期 2024-02-15
发布机构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政务公开 有效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特殊而重要。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倒逼绿色转型,以供应链思维牵引产业升级,以“双集中”办法优化产业布局,以“三链”机制促进产业创新,以共同缔造理念提升行业治理,全力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控变量,全力稳增长、促转型、强动能、优服务,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当先锋、打头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经信力量。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以上;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0家、总数突破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量质齐升;新建5G宏基站2.5万个以上,软件业务收入突破3300亿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以上。

一、实施工业增长攻坚专项行动,稳住经济运行基本盘。

(一)抓首季开局稳全年。狠抓节日期间生产和节后开工调度,精心组织骨干企业科学排产、调优结构,抓紧备货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力争首季工业增长7%。抓好日常精准定向调度,持续深化“赛马”分析和结果运用,月度通报“座次表”、季度绘制“五色图”、年终考评“结硬账”,推动各市州和重点县市抢进度、争上游,以月保季、以季保年。

(二)抓支柱产业稳家底。认真落实汽车、机械、电子、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等7个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支持东风公司、中国信科、中韩石化、湖北中烟等骨干企业科学排产和服务解难,确保重点行业实现年度增长目标。扎实推进汽车、冶金、化工3个行业转型升级方案,推动吉利路特斯、东风高端越野车、上汽通用武汉基地奥特能平台等产品稳产满产,武钢有限高等级无取向硅钢、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荆门石化“油转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贡献稳定支撑。

(三)抓可靠增量稳支撑。坚持动态挖潜、全程跟进帮扶,省市县三级分级包联80个预增产值过10亿、570个预增产值过亿、2213个预增产值过2000万元的工业增长点;兑现奖励政策,推动容汇锂电、兴瑞硅材料、闻泰智能制造二期、史丹利宜化新材料、一道新能源等重大增长点加快投产进规,以可靠增量支撑稳定增长。

(四)抓扩大内需稳订单。出台制造业供应链行动方案,持续开展“十百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力争全年组织对接100场次、参与企业1万家、意向合作金额2000亿。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支持骨干企业抢占汽车、电子产品、建材家居等大宗消费市场。推动湖北制造“走出去”,支持扩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品出口,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二、实施产业体系跃升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五)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持续深化央企对接、央地合作,推动在鄂央企布局全国研发、制造基地。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施黄石新港重科精品钢转型升级、集度汽车、华中应急智能制造低碳产业园等重大牵引性项目,带动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瞄准产业和消费升级方向,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促进“荆制优品”质量提升。坚持每季度分行业召开技改现场会,培育一批技改标杆、智能工厂,推动数字化改造由“点”上企业向“线”上行业拓展。

(六)筑牢优势产业支撑。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推动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由“单点突击”转向“全面突破”。推动以光电子信息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为引领的汽车、以生物医药为支撑的生命健康产业加快迈向万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达到5000亿、北斗产业突破800亿。实施供应链平台“固链”行动,继续分行业推进供应链平台建设,推动汽车、纺织、医药、光电子、磷化工等领域供应链平台高效运行,建设湖北汽车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七)打造新兴产业引擎。进一步集中政府资源、链主企业和链创平台等优势,持续推进“三链”机制,以9个新兴特色产业提质上量带动新兴产业倍增。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及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机遇,争创国家产业备份基地并做好项目储备,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高端工业母机战略基地、工业软件创新高地和医疗装备国产化创新高地。发挥武汉科创人才及算力设施优势,构建算力、模型、数据、场景“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生态,打造全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示范和产业发展高地。

(八)抢占未来产业赛道。推动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未来显示、元宇宙、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产业增长点;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加快抢占未来网络、量子科技、通用人工智能等新赛道。瞄准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探索形成“新场景突破—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正反馈循环,加速突破前瞻技术、孵化未来企业。  

(九)加速服务型制造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广深化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面向制造业集群、园区,遴选创建8个左右国家级、80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平台。着力提高制造业设计能力,加快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和信息智能设计领域突破,创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三、实施产业集中推进专项行动,打造产城融合升级版。

(十)推进市县产业集聚。指导各地制定出台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每个市州发展3-5个重点产业,每个县市发展1-3个主导产业,探索产城融合试点。强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1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引导各县市精准对接省重点产业链,大力培育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激发县域产业活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关键环节配套能力。 

(十一)推动区域产业协同。扎实推进三大都市圈制造业规划实施,加强都市圈区域间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融合耦合,提升都市圈产业黏性和协作水平。

(十二)提升产业园区能级。制定化工园区优化布局规划、提档升级实施方案,推进化工企业搬迁入园,提高化工园区安全和环保水平。

四、实施关键技术突破专项行动,做强产业创新牵引力。

(十三)加快产业技术攻关。加强与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对接,引导链主企业实施攻关任务,积极争取重大专项扶持。聚焦“五基”产业,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切实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确保尖端领域突破、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等取得实质性成果。

(十四)做强产业创新平台。聚焦重点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加强部省合作,引导链主企业牵头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力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协调各方资源参与共建,积极争创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1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参与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公共技术服务。

(十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力争覆盖率达42%以上。大力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赋智专精特新企业,优化科技副总选派机制,持续加大供需对接,推动产学研合作,实现累计选派“科技副总”1000人左右。 

五、实施优质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壮大市场主体生力军。

(十六)育强链主企业。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轨道交通装备、移动通信设备、医疗器械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大国家制造业链主企业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引领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以龙头链主强壮带动一串链群、带旺一众企业、带活一片区域,打造“链主+配套”生态圈。

(十七)锻造专精特新。加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在科技创新、数字赋能、金融支持、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较高市场份额的“配套专家”。实施金融助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早春行”、就业创业“扬帆计划”,积极申办全国专精特新发展大会,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分别达到750家、60家左右。

(十八)做优入规升级。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政策机制,建立入规企业培育库,加大退规企业纾困帮扶力度,抓实“返规上”“小进规”工作,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0家以上。

六、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专项行动,跑出数实融合加速度。

(十九)发力数字基建。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行政村5G通达率100%。推进城市宽带提速扩容,新增2个城市入围国家双千兆试点城市,千兆宽带用户达850万户。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力争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达到17万架,算力超过10000P。

(二十)做强数字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抓实核心产业倍增、融合应用加速等重点举措,推进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用好数字经济“15条”,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发展,持续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争创国家数据安全产业园、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力争全年算力与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400亿、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000亿、软件业务收入达3300亿,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500亿。

(二十一)推动数字转型。出台《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生态体系。争创全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持续发放企业上云服务券,推动5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力争覆盖率达55%。全面实施工业领域数据分类分级保护,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报送共享、排查处置、检查评估等工作,提高数据安全保护水平。

(二十二)促进融合应用。加快实施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抓好武汉国家级试点及黄石、襄阳、十堰、荆州、荆门等省级试点。全年新建100家省级5G工厂,新增20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动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培育数字经济示范城市2个、标杆园区10个,发布创新应用场景100个。

七、实施绿色制造转型专项行动,塑造绿色崛起新优势。

(二十三)推进节能降碳。认真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开展节能监察、节能诊断企业200家左右。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应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参与绿电、碳汇交易。持续推进化工围江治理攻坚,确保完成5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2家危化品搬迁改造任务。

(二十四)推进绿色制造。制定出台我省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实施细则,全面创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0家,争创一批国家级能耗、水耗领跑者企业。

(二十五)推进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指导再生资源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产业,支持谷城、房县等打造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加强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确保磷石膏年度综合利用率达到60%。

八、实施部门机制重塑专项行动,促进行业治理现代化。

(二十六)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更好发挥制造强省、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减轻企业负担等省级层面协调机构职能,加强工业重大战略研究和行业重大问题协调,建立健全横向协同、纵向贯通、高效联动的工作体系,推动重要规划、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推进落实。

(二十七)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经信领域产业政策梳理和研究,强化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人才等政策协同;围绕优势产业、供应链平台、“三链”融合、集群跃升、民营经济、大中小企业融通等,健全新型工业化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光伏玻璃、动力电池等产能过剩行业监测和规范指导;谋划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北条例,做好先进制造业、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立法储备。

(二十八)抓实重点领域改革。加强经信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精心谋划重点改革项目并推进落实,打造更多经信改革的湖北样板。抓实离退休干部工作,更好发挥老干部独特优势和作用。有序推进厅直属事业单位系统优化、整体重塑、功能再造,打造服务企业和省级智库的支撑体系。

(二十九)强化无线电管理。持续用好频谱资源。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做好低轨卫星互联网电磁环境监测和卫星地球站许可。建立健全我省军地频谱管理协调机制。推动委托省无线电监测中心及市州监测站履行无线电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征收。

(三十)提高机关党建质量。坚持不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以贯彻落实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为抓手,持之以恒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见实效。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强化正风肃纪,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扛牢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机关党建专门责任,打造过硬党务干部队伍。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经信工作上新台阶。

(三十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实施办法,进一步改进文风会风、规范督查检查,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严肃监督执纪,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合理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监督管理。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动态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防控措施,确保依法秉公廉洁用权。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扎实开展整治生态分析研判,加快建设清廉机关、模范机关。

(三十二)提升经信工作效能。通过组训、调训和专题研讨班等形式,加强对经信系统干部队伍的培训培育。在选人用人中坚持干事创业导向,大力培养选拔专业人才、年轻干部,持续推进交流轮岗,增强机关活力。抓好对口援疆援藏、“616”帮扶工作,做好驻村帮扶。认真履行省安委会工业(冶金)专委会职责,压实地方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常态化安全风险排查机制,提升工业本质安全水平。做好禁化武履约工作。加强机关政务运行、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做好综治、信访、维稳、保密、档案、文明创建、普法、国家安全、民族宗教、统一战线、双拥等工作,提升经信机关治理效能,增强干部职工获得感和满意度。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