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闻发布会
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郭涛: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是国家部署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目前,我省共建成16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骨干力量。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坚持高位推进,始终把示范基地创建发展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6家,涉及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软件、高端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有色、化工、新材料、资源循环利用、军民融合等产业和领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示范基地占80%,示范基地总量位居中部第二。2018年,16家国家级示范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1.95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强;销售收入约2.7万亿元,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五成以上;工业制成品出口1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对外出口贸易的八成以上,成为全省工业从“稳增长”转向“高质量”的“主阵地”。
二是协同创新体系加速形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示范基地建设的核心位置。目前,示范基地已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成立了16个省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多家,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50家,企业R&D经费支出强度由2015年的0.9%提高到3.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5.39件。32层闪存芯片、100G硅光芯片、红外探测成像、万瓦光纤激光、数控8系装备、深之度操作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并产业转化。全省新型工业化基地各种创新要素活跃,已成为全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示范引领效应显著,产业集聚能力增强。坚持示范引领作,注重培育产业集聚集约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带,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示范基地, 2018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示范基地,集成电路、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光纤光缆等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5565亿元,“芯屏端网”万亿世界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此外,襄阳汽车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成为我国重要汽车及军工产业聚集地,随州专用车成为全国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湖北先进制造的“代言人”。
四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坚持效益优先,把提质增效作为基地建设的立足点,引导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实施隐形冠军培育工程,长飞光纤、武汉光迅科技、武汉锐科、武汉精测电子、宜昌人福药业、安琪酵母等企业获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质量提升行动,汽车?湖北十堰经济开发区位列示范基地质量效益前十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成为全省工业提质增效的“主力军”。
五是供给侧改革步伐加快,绿色转型成效显现。坚持转型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示范基地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支持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如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猇亭区化工(磷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对70%以上的化工且实施关改搬转,成为行业排名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品牌;黄石经济开发区铜及铜材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改造提升,单位产品能耗下降40-50%,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襄阳市再生资源产业园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等建成绿色园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
二、我省开展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创建的主要工作
一是抓政策规划引导。按照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新内涵和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湖北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全省工业稳增长快转型三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意见,指导各示范基地重点围绕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功能定位、错位发展等,加快产业集聚集约,提升示范基地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抓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平台建设为牵引,推进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梯队建设,建立“法人实体+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载体,组建了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为示范基地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创新设立了各类股权引导产业投资基金,整合财政资金近百亿元用于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工程化研究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
三是抓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引进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谋划和引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产业项目。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抓紧抓实工业项目储备库、建设库和达产库等“三库”。支持加快项目建设,实施精准对接服务,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四是抓市场主体培育。着力引进、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鼓励支持优势骨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以品牌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主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完善银企合作机制。与银行联手在示范基地内创新开展了新兴产业融资对接活动,推荐基地内优秀中小企业和优质项目。
五是抓产业布局优化。围绕壮大支柱产业、促进千亿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合理调整和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产业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加快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先导区、集聚区,培育打造一批过千亿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规范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落地,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走上规范、特色、创新、升级的发展道路。
一是着力强化规划引领。坚持以“一芯两带三区”战略为引领,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全地域谋划、全产业链对接、全要素盘活,加快编制出台《产业地图》,进一步细化实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布局,以新型工业化基地为支撑,努力形成区域协调、产业协同、要素集约、特色分工的空间布局和产业体系,引领湖北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二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产业协同,注重特色分工,以新型工业化基地为载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板块和经济带,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一芯”产业驱动力,以芯屏端网、光通信、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领域为突破口,推进武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支持武汉、襄阳、宜昌等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增强“两带”产业支撑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依托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提升“三区”产业协同力,在鄂西、江汉平原、鄂东布局培育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三是着力深化项目谋划。积极对接中央“六稳”政策,做实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储备库、建设库和达产库,加强调度服务,推进项目立项、开工和建设,实现“三库”有机衔接。以新型工业化基地为重点,建立项目需求清单,谋划和推进一批补链、延链、强链的产业项目,力争5年内全省先进制造业储备项目计划投资总规模超过10万亿元。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优化项目服务流程,推动更多项目入库、入库项目落地、落地项目投产达效。
四是着力实化推进机制。探索建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考评机制,构建可考核、能量化、动态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部门联动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集约、政府采购、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聚焦聚力“一优两落”,对纳入全省《产业地图》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及重大项目,实行“四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机制”的工作模式强力推进。建立发展难题协调解决机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建立工作推进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研究解决先进制造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助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谢谢大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