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之变:从4大“武字头”到4大“国字号”
从建国初期,一批“武字头”企业相继布局湖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的落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湖北工业发展实现了门类由窄到全、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由粗到精的历史大跨越。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巨变》,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工业之变:从4大“武字头”到4大“国字号”。
本月,长江存储自主设计的64层三维闪存芯片进入生产阶段,今年年底前,将实现量产。明年,这里还将规模生产存储空间更大的128层的芯片。中国芯片产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将迈出一大步。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 刁石京:“芯片是集工业大成的一个产业,从研发的技术难度、到大规模生产的管理,以及到产品的应用都是极具挑战的。所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能突破,对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以来,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相继落户湖北,并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4000亿元的投资,推动“芯屏端网”万亿产业的联动发展,湖北正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如今,湖北的光纤光缆产量,就占据全球25%的市场;全国第一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也在湖北建成投产。
中国信科虹信通信5G智慧工厂项目负责人 谢光炜:“一方面是满足5G网络快速建设的需求,同时,也是为5G智能制造 乃至“5G+行业”的应用做探索、尝试。”
时间回溯到70年前,当时的中国工业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急需一大批基础装备工业和工业母机,提高工业水平。看中武汉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国家将四分之一的重点投资项目放在了武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1958年,是“武字头”企业的高光时刻:武钢建成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武船造出第一艘潜艇交付;武锅第一台锅炉试制成功;武重建成投产,此后相继生产出我国第一台龙门铣床、第一台龙门刨床。4大“武字头”,为共和国重工业装上了强有力的“心脏”。
武重集团原党委书记 柯云林:“武重厂为国家攻关 ,咱们是立了功的,曾经 (科技)部领导称我们这个产品是共和国当家产品。1971年,像全国首届科技奖励大会,我们的龙门铣刨床拿到第一,得到全国科技大会奖。 ”
随着“武字头”的集中投产,中国现代工业的热浪,从武汉涌向全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再次加大对湖北工业的支持力度,布局实施了21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奠定了湖北的工业基础。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秦尊文:“现在湖北在全国汽车产业版图中重要的位置,甚至现在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储备了一批技术和工人。”
上世纪80年代,开放的春风,为湖北工业发展吹开新天地。1981年,新中国首家中美合资企业——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开启外商投资序幕,随后,神龙汽车、东风本田、长飞光纤、中韩石化等一大批中外合资企业在湖北诞生,西门子、飞利浦、施耐德等19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湖北,帮助湖北工业实现从单个企业逐步向产业集群壮大,形成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轻纺等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吕晓华:“由建国初期的基础原料工业和基础装备工业为主,发展为传统产业四梁八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工业在量变的基础上,开始追求质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从1993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到2001年,中国光电子产业基地落户武汉、武汉光谷正式诞生;如今,湖北已经汇聚中国信科集团、华为武汉研究院、小米等近7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湖北省经信厅党组成员 副厅长 吕晓华:“标志着我省工业在产业格局、动能转换、发展进程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已逐步从钢铁之城 、汽车之城迈向光电之城、科技之城。”
从传统产业支撑向新兴产业带动转变,从工业大省迈向工业强省。70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3.17亿,增加到2018年的1.44万亿,年均增长19.6%;高新技术产业从零起步,到2018年实现增加值6653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46.2%。
1949--2019,湖北省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3.17亿,增加到2018年的1.44万亿,年均增长19.6%;全省工业利润从1952年的不到6000万,增加到2018年的2755亿;高新技术产业从零起步,到2018年实现增加值6653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46.2%。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冉涛 吴彤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