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主要负责人解读】:《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

【主要负责人解读】:《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

2021-01-07 13:35 省经信厅 解读类型: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图文方式

技改13条,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省经信厅解读《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老工业基地与制造大省的实际,抢抓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结构优化升级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性机遇,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强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促进全产业链素质整体跃升。

自2017年以来,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三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6万个、累计完成投资1.12万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不到39%提升到43.7%,有力有效地助推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虽然全省工业经济复苏持续向好、2020年1月至11月增加值增速降幅收窄至个位数,但投资拉动乏力,特别是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长乏力,恢复强度不够,连续20个月增速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支撑能力有减弱趋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把技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聚焦产业发展,巩固基本盘,瞄准中高端,谋划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特别是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指出“坚持制造强省战略,把技改作为提升工业投入强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在财政、发改、科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经信厅牵头成立起草专班,立足“我省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小”的省情,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主体”、新兴产业“母体”、支撑大省地位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作用,多次深入学习、调研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多次征求各市(州)政府、省直部门及行业专家、企业家的意见建议,数易其稿,呈请省委批准、省政府印发出台了《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技改13条”)。

“技改13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聚焦当前企业技改难点、堵点和痛点,提出了13条、4个方面“大力度、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

优化环境

允许“零增地”技改项目先建后验

1-4条,聚焦激励措施——

支持重点项目实施技改。对总投资2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采取全省竞争择优方式确定支持对象,按照项目设备购置额的8%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按装备销售单价的1%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支持企业技改做大做强。对实施技术改造后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不同档次奖励。

支持技改试点示范。对获得国家试点示范的企业和项目,根据“含金量”给予50万元至1000万元不同档次奖励。省级试点示范项目由企业所在地地方政府制定奖补政策。

5-9条,聚力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零增地”技改。允许“零增地”技改项目先建后验,按需报审;提升容积率和费用减免。

支持“进区入园”技改。鼓励地方政府比照招商引资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优化技改审批程序。从项目备案、安评、环评、能评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加大金融支持技改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技改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技改项目优先予以融资支持。

加大技改智力支持力度。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科技人才,指导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搭建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咨询诊断服务平台,遴选技改系统解决供应商,分区域、分行业免费提供诊断咨询服务。

10-11条,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技改力度。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增加至15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技改。各市(州)、县(市)比照设立支持技改的专项。

加大技改基金支持力度。争取国家、鼓励省内国有平台公司及社会资本等设立技术改造投资基金,支持省内制造业技术改造。

12-13条,完善保障措施——

完善技改工作推进机制。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工业技术改造工作,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议事,解决突出问题。

加大技改绩效考核奖补力度。定期通报各市(州)工业技改投资工作情况,并将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情况纳入年度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

高含金量

单个项目最高补助可达千万元

力度大。省市县三级联动,省里支持、市县配套,奖励资金由省市共同承担。支持技改项目的省级财政专项提升到15亿元,各市、县比照设立相关专项并聚焦支持技改项目。单个项目按照设备购置额8%给予补助,最高额度可达千万元。

理念新。投资类项目以设备购置额给予奖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是按购置单价给予奖励,奖励的是使用方,进一步鼓励首台(套)使用,并很大程度避免了骗取专项事件。奖励做大做强,对首次突破营业收入相关档次的给予对应奖励。奖励重点试点示范。

方式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分类支持,杜绝“一刀切”。在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方面,采取装备销售单价的“后补助”;在投资类的项目上,采取“先补后验”;在重点引领的试点示范企业或项目上,给予奖补引导;在突破“卡脖子”、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采取“揭榜挂帅”式的奖励;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采取竞争性择优方式。

环境优。技改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推动、引导、激励的作用,用新机制、新理念、新方法和符合市场化的方向,在支持“零增地”技改、“进区入园”技改、优化技改审批程序以及加大金融支持、智力支撑等方面,切实把改造和改革有效结合起来,不断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技改提能

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加速转变

下一步,省经信厅将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战略机遇,深化细化实化“技改13条”,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加速转变,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制定行动方案。抓紧制定“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扎实推动以智能化升级、集群化发展、服务化延伸、绿色化转型、安全化管控等为主题的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基本盘作用,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

深化实化细则。因业施策、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技改13条”政策举措,最大限度、最大程度、最大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满足有效供给,优化产业链分工,提升全省制造业话语权和竞争力。

推动自主创新。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加重视研发环节,通过自主研发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坚持更加开放,鼓励更多具有高技术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建立更具竞争力的市场和更有吸引力的国际人才市场,提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抢抓“双循环”机遇。强化需求侧的牵引,进一步优化需求的产品,激发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的积极性,抢抓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更加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更加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关键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

深化融合发展。一方面加强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数据智能、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平台。另一方面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优化数字赋能生态,培育面向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出适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举措,为企业新技术应用提供精准化服务。

推广低碳化清洁化。提升生产制造的环保标准,分行业精细化管理和监督,推进绿色发展创新,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价值方向和硬约束。大力增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提高传统制造业附加价值。

融合全球体系。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推动高水平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提升产品质量和强化制造技术,融入全球产业链布局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