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政策解读
日前,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5-2027年)》(鄂政办发〔2024〕51号)(以下简称《工作方案》),现对《工作方案》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及特色集群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并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工信部专门出台《“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支持各地聚焦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培优企业、做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自2022年起已分三批培育认定30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做优中小企业、壮强特色产业,不仅事关县域经济转型突围,更是全面升级“51020”现代产业集群、整体提升支点产业竞争力的坚实支撑。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领导多次研究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强调要谋划发展一批根植性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构筑产业生态,推动绿色增长、包容增长、智慧增长。特别是全省“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围绕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聚链成群,培育打造3个世界级产业集群、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00个引领中部的特色制造业集群。去年我省获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5个,居全国第8,但仍存在产业优势不突出、质量效益不明显、产业配套不够强等问题,亟待研究出台分类培育的专项方案及政策举措。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经信厅在系统梳理我省发展现状、学习借鉴外省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起草《工作方案》,大力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和县域冠军产业发展,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二、总体考虑
在起草《工作方案》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集中发展,壮强主导产业。《工作方案》围绕省域战略规划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双集中”要求,对标国内先进产业集群,因地制宜选择自身有基础、发展有优势、资源环境能承载的主导产业或细分领域,打造“搬不走、稳得住”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县域冠军产业。
二是坚持梯度培育,加强协同联动。按照“分类指导、梯度培育、协同发展”和“提升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规模上形成“百亿级—五百亿级—千亿级”集群梯队,在层级上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同时,探索省级统筹、市级主导、县级主体的工作机制,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贯通、推进有力的责任体系。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强化政策支持。《工作方案》将培育对象定位县(市、区)有特色、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提出支持各县(市、区)集中力量打造1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系列措施,到2027年,培育创建30个国家级、5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此外,为推动《工作方案》落实落地,省经信厅同步研究起草了“一办法”“一标准”(即《湖北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湖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认定标准、申报条件及管理办法。
三、主要内容
《工作方案》共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坚持分类分批培育,通过三年左右努力,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三个一批”的发展格局:提升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2525”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梯队;培育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建成30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储备一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新认定5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建成“三种类型”冠军产业:即争创3-5个引领产业升级的领军型、培育10-15个比较优势突出的成长型、储备25-30个特定领域知名度较高的特色型县域冠军产业。
第二至第七部分:重点任务。一是做优做强集群主导产业。支持各县(市、区)紧扣“51020”现代产业集群,在智能网联汽车、汽车零部件、特色装备、动力电池、生物医药、北斗应用、再生资源、新材料、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特色产业。二是梯度培育集群优质企业。加大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每个特色产业集群选择2-3家行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到2027年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三是持续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健全集群多层次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集群研发机构扩面提质计划、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对牵头创建各类创新平台项目的给予省级财政补助奖励,三年内省级以上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50%,各类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突破300家等。四是推进集群数字化改造升级。支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园、创建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等,到2027年集群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75%、90%。五是促进集群绿色低碳转型。采取推进“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优先支持集群企业争创国家级绿色工厂、布局建设绿色数据中心等举措,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到2027年集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效水平高于行业基准值。六是推动集群公共平台增效提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支持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集群发展需求,加强中小企业公益服务,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服务活动100场、服务企业1万家以上。
第八部分:保障措施。从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强化评估管理、营造发展氛围等四个方面进行保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