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长者版

|智能问答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36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367号提案的答复

2022-08-31 14:00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757009218/2022-33065 发文日期 2022-08-31
发布机构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信息产业(含电信) 有效

    胡占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培育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数字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建议分析很有道理,也很有价值,对于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衷心感谢您为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指出,要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总书记贺信为我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2021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1万亿元,全国第8、中部第1;同比增长20%,GDP占比达到42%,拉动GDP增长7.9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1.25%。
    一是各项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建立了23家省直部门参与的湖北省数字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措施》《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纲要(2019-2022年)》《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全面推进数字湖北建设的意见》《湖北数字经济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在抓紧编制《湖北省数字经济促进办法》,即将出台。
    二是数字产业化加速跃升。光电子信息产业独树一帜。2021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6348亿元,今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达3471亿元,同比增长25.49%。中国信科、华工激光、长江存储、长飞光纤等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加速抢占世界技术高点,今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武汉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跑中部。2021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2184.74亿元,约占中部地区的52%,今年1-6月,全省软件业务收入1170.14亿元,全国排名第九,同比增长12.14%,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之和的58.4%,占比优势进一步扩大,继续稳居中部第一。电信业务增长全国靠前。2021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515.3亿元,同比增长33.8%。今年1-6月,全省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73.7亿元,同比增长34.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二,保持了2021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
    三是产业数字化动能强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持续开展“技改提能”“双联双百”“科技副总”等系列活动,建成全球灯塔工厂 2家,在建5G全连接工厂达到108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96 家、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82家,工业企业上云达到4.6万家,上云覆盖率超过45%。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9%,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在汽车、电子信息、钢铁等行业涌现了一批典型应用案例。今年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23.1%,增速高于规上工业(8%)15.1 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7%,为近年来新高。农业信息化建设增效提能。2021年,全省共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68.1亿元,占全国比重2.9%。今年1-6月,全省农产品实现网络零售额79.3亿元;参与淘宝直播的商品数2.37万个,渗透率11%;参与淘宝直播的商品实现网络零售额6亿元,零售量2145.5万件;在阿里新零售渠道实现网络零售额8.8亿元,同比增速9.3%。数字商务带动消费成效明显。“云购物”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今年1-6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2.6%,高于全国7.0个百分点。线上消费直接拉动快递业务量增长。网络零售占比提升,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4.4%,占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为19.0%,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省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85亿件,同比增长20.22%,增速排名全国第六,中部第二。今年1月—5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0.7%。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中部领先。5G网络覆盖持续深入。截至6月底累计建成5G宏基站6.46万个,居全国第八,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全省乡镇及以上地区全部通达5G网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布局。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在用数据中心111个,边缘数据中心16个,在用机架数11.3万架,居中部第一。区块链基础设施先行先试。全国首个“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去年11月在汉建成上线并向全球提供服务,华中地区首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已于今年1月在汉率先上线。江汉区创建国家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十堰市、三峡集团等骨干节点加快布局建设。顶级节点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国家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77.15亿个,接入二级节点个数达28个【其中湖北12个、江西11个、河南4个、湖南1个】,接入企业2973家。全省建成20个企业级、行业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湖北格创东智成为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五是数字经济领域创新优势凸显。科教资源富集。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子、图像识别及武汉大学的测绘科研实力居国际领先水平;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创新主体中部领先。截至2021年底,全省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达63家,居全国第6,中部第1;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4560家,列全国第7、中部第1。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业企业中,50%以上为数字产业及相关领域。科研平台能力强劲。我省数字经济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以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5个,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个,聚焦光电子信息、空天科技、集成电路等数字经济领域布局成立了光谷、珞珈、江城等一批湖北实验室。研发实力雄厚。我省集成电路、光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研发优势明显,在数字经济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128层QLC 3DNAND闪存研发成功,中国信科集团800G超高速硅光芯片研究取得突破且单通道速率世界领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省内高校在遥感、地理信息、导航定位(3S)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在导航定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武汉梦芯研发成功的北斗“启梦”芯片,是国内体积最小、国际领先的消费级导航智能芯片。
    六是农村电商发展迅猛。一是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创建了4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0个省级电商示范县。截至2021年底,我省49个国家级示范县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4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44个、乡镇电商服务站443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8287个,行政村电商快递服务覆盖率约75%。二是有效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各示范县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带动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营销活动,推广社交电商、网红直播带货、农村新零售等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据第三方机构监测,2021年我省农村实物型网络零售额实现394.7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55.66%,同比2020年增长27.77%,两年平均增长24.76%,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各示范县采取多种形式,对政府部门、企业、涉农组织、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以及创业青年等人员,广泛开展电商理念、电商技能、电商模式、电商营销等多方面的培训,普及电商知识,提高电商应用能力。截至2021年底,各示范县累计培训电商人员36万人次。
    正如您提案里所说,我省数字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占GDP比重偏低、发展不均衡、覆盖范围偏小等问题。结合您的建议意见,下一步,我省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优势领域,拿出硬措施,把握主动权,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突破。
    (一)加固底座,狠抓数字新基建提速扩面。广覆盖高互联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底座支撑。持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在全省加快布局,从以武汉、宜昌、襄阳为主向长江(宜荆荆)、汉江沿线(汉孝随襄十)连片布局,从以中心城区为主向周边市县广域扩散。深入推进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探索工业互联网与5G、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支持武汉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和国家区块链产业先导区。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加大基站选址布局力度,持续实施“5G万站”工程和“双千兆”行动,打造5G/4G协同,“高中低”频率协同,“点线面”协同的立体移动网络,推动千兆光网、IPV6、量子通信、北斗、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快布局,协同发展。高水平打造算力基础支撑。支持武汉建设大数据中心并加快升级扩容。推进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用,布局超算产业链,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等资源协同发展。推动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等机构参与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项目建设。同时,研究出台降低5G基站、大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在绿电资源利用、电价补贴等方面提供支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5G网络建设,力争2022年底实现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0个,城市地区5G基站密度达到20个/平方公里,农村行政村5G网络通达率100%。
    (二)做强核心,狠抓数字产业化提质升级。当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各地抢滩数字经济浪潮的重要突破口。做强电子设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是壮大数字经济的主题主线,要加快推进数字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补强数字产品制造,持续提升数字技术服务。做强核心产业。突破性发展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优势产业,狠抓数字安防、高端软件、网络通信等产业培育,对标深圳、杭州、成都,支持武汉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牵引极”;鼓励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融合产品,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优势产品深度集成,建议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布局向襄阳、宜昌倾斜,发挥省域副中心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沿长江、汉江数字经济“延绵带”。培育龙头企业。鼓励重点市州实施互联网龙头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在市场扩展、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狠抓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瞪羚企业梯度培育,促进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攻关核心技术。针对EDA、BIM等关键工业软件短板,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加快瓶颈性技术攻关。加强软件基础设施研发,重点发展核心基础软件、共性支撑软件、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等。大力支持武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网安基地、国家信创适配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项目布局和企业集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拓展应用,狠抓产业数字化提能赋智。广泛的应用新场景是提升数据使用价值的关键载体,立足我省先进领域和产业平台,积极推动数字化应用升级,加快赋能千行百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大脑”。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梯度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改升级,打造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和“两业融合”试点,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千行百业应用场景。推进北斗导航、量子通信、超算中心、基础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领域融合应用。重点打造智能网联的车路协同系统,推动智慧电网、智慧管网、智能充电桩等布局应用。大力扶植电商发展。把握平台经济发展规律,推动更多企业“上网触电”,充分利用现有国内外知名电商平台开拓线上业务;开展2022-2023年度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鼓励产业互联网平台、物易云通平台、汽配人网平台创新发展,推动九州通、小药药等消费互联网平台扩大影响力,推动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的若干措施落实落地。支持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云仓、共享仓库等自动化、智能化公共仓储设施,夯实物流基础设施,为打造头部电商平台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集聚要素,狠抓政策环境提标创优。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培育、试点示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营造数字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优化经信、科技等专项资金,发挥好省产业基金引领作用,对接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用足用好高端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及小微企业等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政策,强化人才、能耗、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试点创新力度。积极争取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试点示范和重大项目在武汉部署,集聚创新资源,努力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标杆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加大机制建设力度。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着眼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支持武汉市数字经济试点示范建设,争取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支持,将我省纳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