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营经济:从时代配角到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①
荆楚大地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的创业创新故事。
“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热播电视剧《繁花》里的经典台词,简单朴实,却蕴含哲理。
这句话也可以视作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民营企业40多年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年后,汉正街首批103户“看到未来”的个体工商户领取了营业执照,全国首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市场在武汉诞生。
星星之火,点燃了湖北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40多年来,湖北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敢闯敢拼,在荆楚大地上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的创业创新故事,诞生了一代又一代杰出楚商。
40多年来,湖北民营经济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全省五成以上的GDP、六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社会投资、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经营主体,从时代配角到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力量。
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在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阶段,传统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依托九省通衢的比较优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人,从流通中寻得商机,商贸业空前繁荣,并缔造出“货到汉口活”的传奇。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挣脱思想桎梏的楚商,再次在商贸领域找到了改变未来命运的突破口。
1979年3月,国务院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同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恢复、发展个体经济,汉正街正是改革试点。这一年39岁的郑举选,与102位无业街坊一起持证摆摊,正式拉开了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也打开了湖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门。
1984年,武汉市政府采纳经济学家李崇淮的建议,实施“两通起飞”战略,即凭借加强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两通”)两翼起飞,把武汉市建设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经济中心。这一战略开改革风气之先,进一步推动武汉商贸流通业迅猛发展。
1985年,32岁的刘宝林辞去应城天鹅镇血防医院的工作,与几位本家兄弟一同创业。在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药品流通行业后,刘宝林兄弟设立公司,并于2000年5月在武汉创建九州通。
九州通集团总部大厦
在刘宝林看来,武汉九省通衢,交通便利,自古即是商业重镇,在武汉做医药买卖,定会左右逢源。
2010年,九州通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刘宝林跃升为湖北首富。如今的九州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商业企业,位列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四位。
商贸作为最为原始的商业形式,曾经启迪了楚商先辈,这种商业基因也一直泽被楚商。
商业世界永远变幻莫测,永远都充满竞争和变革。
以“转手买卖”为主要特征的商贸业存在先天不足:因进入门槛不高,先行者的造富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加入,从而导致竞争激烈,利润率逐步下降。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终结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南方谈话的鼓舞下,湖北民营企业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嗅到了新的商机,并逐步从商业流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这一年,从高校教师岗位辞职创业的谢圣明,决定将武汉大学张廷璧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产业化,研发成生血剂保健产品。在谢圣明等人创办的红桃K集团里,张廷璧以技术和智力入股。
1993年,红桃K集团实现销售额1700万元。1997年至1999年,红桃K销售额连续3年突破10亿元,稳坐国内保健品行业头把交椅。1999年,红桃K 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4年12月24日,中央五部委在京联合表彰100名非公经济人士,授予红桃K集团董事长谢圣明等人中国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红桃K成为湖北民营经济发展的标志性企业。
1998年,在政府主导和员工支持下,位于黄石的劲牌公司实施重大改革,成为湖北省第一批改制的民营企业。董事长吴少勋带领劲牌公司从企业管理、生产运营机制、干部人事制度、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彻底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体制瓶颈,当年产品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吴少勋坚持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生产工艺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持续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改制以来,劲牌公司从负债4000万元、亏损500多万元,到2017年营业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纳税25.8亿元,跻身中国酒业第一方阵,成为保健酒行业龙头。2023年12月,在湖北省工商联发布的“2023湖北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劲牌公司排名第37位。
随着民营企业活力不断迸发,规模不断增长,湖北经济格局也随之改变。来自湖北省工商联的资料显示,湖北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在全省从业人员中的比例,由1989年的3.69%增长至1999年的13.25%。
也就是从1999年起,湖北民营经济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商小贩、小修小补,开始向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逐步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变期,注重品牌化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家成长为国内商界领袖。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每一代人都能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机遇和舞台。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机遇。
“北有中关村,南有广埠屯”。2000年前后,武汉广埠屯电脑一条街生意火爆,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市场,闻名全国。这里,也孕育了无数创业传奇,成就了武汉早期科技富豪,赖春临就是其中之一。
1998年,赖春临大学毕业后,在广埠屯南极电脑城租下15平方米的走廊,做起攒机买卖。
2000年,在赚到第一桶金后,赖春临开始向产业链上游发展,转向网吧维护软件。
2009年,赖春临将公司更名为盛天网络,从过去单一的软件销售扩展至广告媒体、增值业务、游戏联运和软件等四大核心业务,将更多生产要素集中到价值链中高端环节。
2015年12月31日,盛天网络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湖北互联网上市“第一股”,赖春临也晋升为“湖北女首富”。
与赖春临从攒机开始慢慢走上产业链上游不同的是,高德红外创始人黄立,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将目光锁定在价值链的最高端——核心技术研发。
1999年,黄立从国企辞职,成立了高德红外,专注红外热成像领域。他坚信,科技创新有前景,公司必须坚持技术至上。
2003年非典时期,高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高德红外研发生产各式各样的红外热成像设备,2010年公司成功上市。
上市后,高德红外用10年时间打破国外封锁,研制并批量生产出国产化自主可控红外核心芯片。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如今,在湖北,还有很多民营企业跟高德红外一样,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湖北省工商联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有217家企业入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占全国总数的5.92%,排名全国第6、中部第1。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歇。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湖北民营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或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成立于2006年的良品铺子,主要从事休闲食品的研发、采购、销售、运营业务,属于典型的传统商业企业。
近年来,良品铺子坚持走高品质的道路,是行业唯一一家将供应链上溯到原料端的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环节建立了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同时,依托靠近市场前沿的优势,快速有效地识别用户需求、检验需求、验证需求,并将需求传递给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三链合一”。
2020年2月24日,良品铺子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高端零食第一股”。
如果说良品铺子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不断升级,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那么湖北另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恒信汽车集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则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一匹“黑马”。
恒信汽车集团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汽车销售服务。到2020年,该集团已在全国60多个城市拥有300多家汽车品牌店和汽车城,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湖北民营企业前三强。
2021年,恒信汽车集团着眼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机遇,投资成立楚能新能源,致力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短短一年时间,“楚能一号”锂电池正式亮相。
这也是首款“湖北造”本土企业制造的动力、储能锂电池,对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意义重大。目前,楚能的产品已陆续交付,并渗透到了储能电站、乘用车和商用车等领域,还有多个项目正在推进中。
“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这是恒信汽车集团董事长代德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可以看作是湖北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生动注脚。
从小摊小贩到商界领军,再到推动高质量发展,40多年来,湖北民营企业从时代配角起步,一路砥砺前行,用“56789”的成绩交出了撑起湖北经济“半壁江山”的合格答卷,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进入新时代,湖北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推动惠企政策落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湖北民营经济吹响了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角。
2023年9月12日,全国工商联正式发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湖北共16家民营企业入围,上榜企业数居全国第8,继续保持中部第1。
时间,开启了新的书写;湖北民营经济,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相关附件: